哲学导学公开课 | 哲学系:我是谁——来自西方哲学的思想实验
2021年,中山大学启动实施集中大类培养,一年级本科生在广州南校园学习生活。专业导学公开课以大类实验班为单元,由实验班内各院系共同开设,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走上讲台,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学科专业,拓展学科视野,培养专业志趣。
2022年5月11日,中山大学哲学系在广州南校园第三教学楼讲学厅为2021级人文实验班开设专业导学公开课。本次公开课主题是“我是谁—来自西方哲学的思想实验”,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主讲,沈榆平副教授主持,300余名人文实验班新生到场聆听了本次导学公开课。
方向红教授以电影《楚门的世界》和《盗梦空间》中主人公对自己所处的世界真实性的审视,以自己在梦中似梦似真的独特体验,以现实世界中人对空间、色香味感知产生的机制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对是否存在一个绝对的、完全独立于人存在的客观世界进行反思,与此同时对自我是否真实存在也进行了思考。

接着,方向红教授又通过休谟证明“自我”不存在的思想实验、萨特的追电车难题等若干思想实验,以及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自我意识为例子引导同学们思考:“我”在那里?“我”是职业身份的限定还是机遇性的表述?亦或有一个先验的我的存在?从这些思考中方教授引导大家得出了四个结论:一、“我”与物具有同一性但又是两物;二、“我”不是物;三、有伴随“我”的“我”;四、先验的“我”不会出错。在此基础上方教授鼓励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经验的我是否高于世界,经验的我与先验的我,谁更加重要?
方向红教授又将话题转入到自我的生成,并通过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康德“灵魂不朽”的悬设的例子,说明不同哲学家关于先验自我的思考。又通过拉康的镜像实验阐述经验自我的生成是先验自我的唤醒与外化并对自身的错认而走向异化。接着,他又举出了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自我首先要经受沉沦成为一个常人,然后再去寻找本真的自我。
最后,方向红教授指出了使得真正自我回归的两条路径,通过理性思考,斩断现象的因果链,使得自己脱离出来,或者通过非理性的方式,通过情绪的体验将世界与自我虚无化而感受到先验自我的体现。
本次授课,方向红教授通过哲学史上通过种种思想实验而引发对经验自我与先验自我的区分并由此展开对先验自我的讨论,引发同学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我们应该去什么,从而让同学们对自我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相信新一代中大学子能够在对什么是真正自我的反思与追问中,在新时代更好地展现青年的使命与社会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