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十二讲回顾 | 黄敏:交互主体性问题与私人语言论证
2022年5月12日,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课程第十二讲“私人语言论证与交互主体性”在锡昌堂103会议厅举行,本次讲座由沈榆平副教授主持,主讲人为黄敏教授。
讲座开始,黄敏老师点明了本次讲座的主旨。首先他希望对“私人语言论证”进行重构,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正面价值的结论。其次他希望用这些结论来帮助我们理解“交互主体性”概念。
接着,黄敏老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私人语言论证”是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大概244-271节中抽取出来的一个话题。维特根斯坦希望证明“私人语言”是不可能的。“私人语言论证”的重要性在于,从笛卡尔到二十世纪晚期的“表征主义”认知科学的一长段历史中,知识论和心灵哲学中的许多议题都依赖于“私人语言是可能的”这个假设。然而对“私人语言论证”的解读是多样化的,有人认为它证明私人感觉是不可说的,有人认为它是对记忆可靠性的怀疑,有人认为它表明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内省哲学”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交互主体性”问题本来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难题,但语言哲学也关注这个问题,在语言哲学中,探讨“交互主体性”就是探讨语言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黄敏老师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私人语言论证”表明了语言必然是社会性的或公共性的,反过来讲,私人语言论证证明单主体的哲学是不可能的。同时他强调,“社会性”和“公共性”是需要我们进行澄清的概念。
随后,黄敏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他从《哲学研究》中挑选出的第243、257、258、265和270节。
在对文本的解释中,黄敏老师首先澄清了“私人语言”的概念。他指出,应该区分偶然的私人语言与逻辑的私人语言。偶然的私人语言是那些指向人的内在感觉的词语,比如疼痛,这是别人无法直接通过观察发现的,比如我脚指头痛,但却没有表现出来,别人就无法发现。当然,我们都懂得“疼痛”是什么意思,偶然的私人语言是我们大体上可以理解的,并不是真正的“私人语言”。真正的“私人语言”是指逻辑上的私人语言,它是在一种特定的语义理论下的产物。根据这种语义理论,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指向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不能观察到词语指向的东西,就不理解词语的意义,而指向人的感觉的词语就属于这种情况。
黄敏老师接着解释了“为了谈论感觉,需要语法上的准备”。这里的“语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和语言语法不同,它指的是与语言相伴的行为模式,比如“痛”这个词就与疼痛时发出的呻吟等行为相伴。而“私人语言”其实就是消除了这种语法上的准备,而仅仅使用实指定义的“语言”。消除了语法上的准备,会导致语言正确使用的标准的缺失。
什么是正确性的标准呢?黄敏老师指出,当一个人用一个记号“S”来记录自己的出现的某种感觉,并且排除“S”任何其他的用法时,这个人就会缺乏正确使用“S”的标准。黄敏老师把这称为“私人语言怀疑论”,并且指出,这种怀疑论正如笛卡尔的怀疑论,是一种分析方法,而非怀疑论结论。“私人语言怀疑论”切断了围绕感觉记号的“语法”,从而表明“语法”的特征,及其起作用的方式。
在感觉日记“S”的例子中,正确使用记号“S”的标准似乎就在于,使用记号“S”所要记录的那种感觉是否与当初的那种感觉相同,这就要回忆起当初那种感觉。黄敏老师指出,说这里缺乏正确性标准并不是说记忆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不可靠的,“私人语言怀疑论”并不是记忆的怀疑论。即便记忆实际上是可靠的,私人语言的发明者也不能利用记忆来充当正确性标准,因为“正确性标准”是辩护(justification)的问题。
接着黄敏老师详细的重构了这个论证:1、要判断“S”使用得是否正确,就要回忆起当初那种感觉;2、在脱离语法的情况下,要确定回忆是否正确,需要把回忆起的感觉与当初的感觉进行对比;3、要与当初的感觉进行对比,就要正确地回忆起那个感觉;4、由于2、3构成了循环,我们不能确定对当初感觉的回忆是否正确;5、于是我们不能判断“S”使用得是否正确。
黄敏老师指出,问题可能在于判断“S”使用是否正确不只依赖回忆,更依赖于正确的回忆。为了弄清这个要求是否合理,黄敏老师解释了270节中血压计的例子,作为对比。如果一个人发现每次他有一种特定的感觉,血压计就会向他表明他的血压升高了,于是他就在日记本上写下“E”来记录这种感觉。这个例子的不同之处在于,记号“E”不只是指向一种感觉,它还有一种用法,即记录血压的变化。这时,判断“E”是否正确使用就不再需要确保正确地回忆起那种特定的感觉了。因为记录者使用“E”来记录自己的血压,血压和记号“E”就形成了一种逻辑上的联系,“E”在血压没有上升时就用错了。而且即便记录者经常在感觉的记忆上出错,这也不会损害“E”的合理使用。记号“E”的这个用法(语法)正是“S”所不具备的,所以在判断“S”是否正确使用时,就需要正确地回忆起当初的感觉。
黄敏老师总结,“私人语言怀疑论”针对的是辩护形式,它表明了语法起作用的方式。语法不是事实性的联系,而是一种概念上的联系。如果说事实是被看到的东西,那么概念及概念联系就是看事物的方式,就是视角。“私人语言怀疑论”表明,语法不能从第一人称视角建立。语法具有“外部性”,语法与概念不在视野之中。只有当使用者能够从第三人称视角运用语法,他才能对自己的行为给予形式上恰当的辩护,才能说他正确地使用语言。语言的合理使用,这本身就要求语言是公共性的,而且这种公共性在于,使用者自己能够站在第三人称视角运用语法,从而对自己的使用进行评判。
在提问环节,有人问,如果记忆事实上是可靠的,为什么不能用记忆来判断私人语言的使用是否正确?
黄敏老师回应说,能否用记忆进行判断,是辩护形式的问题,是关于理性的问题。复读机是可靠的,但复读机不是理性的。“私人语言怀疑论”是关于如何理性地使用语言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