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周小龙:费希特知识学——对物的追问与虚无主义问题
2022年5月6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周小龙老师在本系举办题为“费希特知识学对存在问题的主体哲学方案”的讲座。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卢俊豪老师主持讲座,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黄涛老师和博士后谢裕伟老师进行评议。
周老师的报告首先解释了自己对于费希特的兴趣是源于康德和施莱马赫的研究,并说明了标题更改的缘由。周老师认为,费希特知识学的主题不仅是自我意识,而且关系到如何理解思想和存在的问题。
周老师以“无神论争论”这一事件作为引子开始了讲座内容。这一事件不仅对费希特的生平和哲学,也对当时德国哲学界的影响十分重大。其中一个核心事件是雅各比在经费希特同意的情况下发表书信,指责费希特知识学是“虚无主义”。所谓的“无神论”、 “虚无主义”,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外在于自我的事物(他人、世界、上帝)相对于自我的独立性问题。费希特知识学的目标在于树立主客同一、思有同一的古老信条,因此绝不脱离意识而论存在。此后唯心论对费希特哲学的继承和发扬,雅各比对费希特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核心都指向这点。最后费希特不得不落魄离开耶拿,远赴柏林。
随后,围绕着费希特的知识学作为一种存在学说,周老师指出,费希特的工作是试图综合唯心论和实在论,由此确立主客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建立在绝对自我的基础上的,非我的独立性对于费希特的体系始终是个缺憾:在最初的体系中,“存在”被归属于“自我”而非“非我”;在耶拿后期知识学中,存在与非我等同起来,并从理智直观中推演出来。
周老师接下来回到雅各比对费希特的虚无主义的批判,与早期浪漫派一样,雅各比也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视作斯宾诺莎的实体,认为绝对自我绝无任何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因为在它内部没有反思活动与反思对象的区分。这样导致了绝对自我以外的东西都是虚无。费希特知识学可能的潜在回应有二:(1)雅各比将绝对自我等同于斯宾诺莎的实体,似乎他只注意到了费希特《基础》的理论部分,而没有触及到实践部分,尤其是§5的“生成性证明”,更没有理会费希特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变迁。(2)费希特哲学绝不是某种独断的唯心论,单纯从自我演绎出整个世界之存在,而是努力在实在论和唯心论之间保持平衡,甚至有些过于实在论而影响其整个体系的目标:“阻碍”就被黑格尔等同于康德的“物自体”,被亨利希批判为缺乏思辨精神。
在评议环节黄涛老师就是从存在论的角度上还是从实践哲学的角度上理解费希特的知识学与周老师进行了讨论。黄老师指出,费希特的知识学具有很强的伦理学面向,不可忽视费希特实践的方面。谢裕伟老师指出,黄老师和周老师都在推进费希特的研究,今天的展示十分详细。同时,谢老师特别强调了,绝对者的差异化问题是今天讲座的核心。周老师感谢两位评议人的精彩点评,并表示自己的研究着眼于费希特先验哲学的奠基作用,因此对其体系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疏漏。
讲座结束以后,由主持人卢俊豪老师向主讲人颁发了讲座纪念,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随后也进行了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