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六讲回顾 | 陈少明:物、人格与历史——从特修斯之船说及“格物”等问题

        2022年3月31日晚上七点,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级研究生哲学前沿讲座系列第六讲如期在锡昌堂103室举行。讲座主题为“物、人格与历史——从特修斯之船说及‘格物’等问题”,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张清江副教授。

       讲座伊始,陈老师用一个古老的思想公案“特修斯之船”,引入对同一性问题的探讨。同一性问题因其作为辨识个体、理解理性的基石,成为哲学史上得到反复讨论的辩题。其中,霍布斯对这一问题的延伸极具启发性,他从对质料统一性与形式统一性的双重质疑出发,最终落脚于用“变化着的现象”、“自然成长的逻辑”来解决连续性问题。

       带着从霍布斯那里获得的启发,陈老师将话题转移到对人、物之间的探讨上。一方面,人作为认同的主体,对自己、他人以及物品有着不同的辨识方式。另一方面,“特修斯之船”在历史上的意义早已超越自身的实用价值,而被塑造为承载雅典、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件文物,这一转变寄寓着人类个体突破自身生命有限性的努力,从而达成对自身身份的历史文化认定的追求。

       基于以上分析,就可以对传统“格物”学说做出一种新的理解。陈老师认为,不仅物本身可以分为用具、礼器、艺术品等不同之物,同一器物也可以承载不同功能。其实,对“格物”的理解在古典哲中也并非铁板一块,阳明重视心,强调不可以离开人心去观物,朱子则关注理,尤重对万事万物的整全说明。基于两位先哲提供的视角,少明老师对物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谱系式理解,视野最终聚焦在对“象征物”的关注上,从而转入对物的精神性及其衍生问题的讨论。

       在古人的诗词中,常常出现对自然界中时空、事物进行精神投射的例子,所以世界就以精神性的方式向人类展开,宇宙精神通过生存于其中的人言说自身。这样一种理解,可以极大地应对现代社会精神堕落为非自然状态,所带来的“人性”丧失的挑战。但其间仍有待思考的问题是,虚拟现实将以怎样的方式纳入“物”的分类?真实的意义何在?以及,人的“位置”如何得到安顿?

       讲座最后,陈少明老师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了说明。从“特修斯之船”到霍布斯,从朱子到阳明,这是在不同领域乃至古今中西之间做思想的拼图,是一种需要想象力的工作。

在交流环节,张伟主任陈述了自己对陈老师近期学术研究用心的理解,陈乔见老师就“物的哲学”与“事的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格同一性向陈老师提问。随后,在场同学也就讲座内容提出了角度各异的问题,如:物的精神性与庄子“齐物我”“鱼乐之辨”的关系?物的重新分类是否比古人更好?精神性如何从个人化通向普遍化?陈老师都一一耐心回应。本次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罗慧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