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一讲回顾 | 朱刚:赢回超越——论法国现象学的激进性

        2022年2月24日晚上7点,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级研究生哲学前沿讲座系列第一讲《赢回超越——论法国现象学的激进性》在锡昌堂103课室举行,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

       主持人陈少明教授首先带领我们回顾了哲学前沿讲座的缘起与初衷,并从哲学研究的本己特征出发解释了什么是哲学前沿。继而,陈少明教授对朱刚教授和本次讲座的主题做了简要介绍,引发了同学们对法国现象学的关注。

       在讲座的开始,朱刚教授首先解释了标题中的两个概念——超越和激进性的含义。在此,超越作为现象学术语是指超出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一切超越者均被悬搁,因此均被排除出现象学的合法性领域之外。但后来法国现象学中却有一批现象学家不甘于包括世界、他人和上帝在内的一切外在超越均被悬搁掉。为此,他们要赢回外在超越,从而突破胡塞尔为现象学划定的界限,而这也是标题中“激进性”的含义。

       朱刚教授的讲座分五个部分进行。在讲座的正式内容之前,朱刚教授先在引言中介绍了法国现象学的两条路线,分别是以萨特、梅洛-庞蒂与利科等人为代表的正统路线,和以列维纳斯、亨利与马里翁等人为代表的激进路线。前者基本沿着德国现象学确立的原则和方法前进,而后者则对经典现象学的既有原则、方法做了调整乃至突破,以便能以现象学的方式重新赢回被排除出去的那些超越者。法国哲学家多米尼克·雅尼科(Dominique Janicaud)把法国现象学的激进路线称为“现象学的神学转向”并予以强烈批判,这引起了上述部分现象学家的回应以及整个现象学界的广泛争论。本次讲座的主题就与这一争论有关,朱刚教授认为神学转向的实质其实是超越转向。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中,朱刚教授以下述问题介绍了胡塞尔对超越的排除。第一,胡塞尔现象学要排除什么?简言之,现象学要排除的是上帝、他人、世界乃至自我这些外在的超越对象。第二,现象学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排除?这是出于现象学对明见性的追求。一切没有自身给予的东西,也即超越之物,在现象学上都是非法的因而要遭到排除。第三,这种排除如何进行?通过现象学悬搁的方法,悬搁的本质是使得规定着自然观点的普全的存在信仰失去效用。在现象学中,我们不再受素朴的自然态度的支配,而是把对整个世界(包括他人与上帝)的存在信念存而不论。第四,这样的排除带来了什么结果?我们能够看到,一旦一切外在超越的对象被排除出现象学的合法领域之外,纯粹意识的区域就成为了现象学的唯一课题。世界、他人乃至上帝都失去了绝对超越性,仅仅作为我的意向性构造成就才能成为现象学的课题。法国现象学中的激进思路正是针对此点。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朱刚教授正式进入对法国现象学的激进性的探讨。这一部分以列维纳斯的面容现象学为例,讨论法国现象学如何通过面容而重新赢回在其他异性中的他人。他人意味着什么?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他人在我的意识中经由结对联想等过程构造起来,这种构造使得他人失去了其他异性中的绝对超越性。那么,我们还能否以现象学的方式谈论绝对外在的他人?列维纳斯赋予了这个问题一个肯定的回答,并提出他人在其面容中启示自身。面容能够呈现出他异性中的他人,这是因为面容是他人越出他在我之中的观念而呈现自身的样式。面容并非对象或主题,而是据其自身表达自身。因而,我对面容的观念对它本身来说总是并不足够。面容超出了我对它的观念,因此面容与我对它的观念是不相即的,或者说它溢出了相即性观念。朱刚教授不仅从理论与文本中,也从生活之中举例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点。他人的面容无论如何都超出我对它的把握,抵制我对它的占有并且使得我的权能彻底瘫痪。此外,朱刚教授还提到列维纳斯的面容概念并非以视觉模式,而是以言语和听觉模式发挥作用。面容的显示是话语,通过说话,它从外向内地侵入我的意识,因此拒绝了意识的构造,逆转了我的意向性。由此,列维纳斯凭借面容重新赢回他人。

       讲座的第三部分以马里翁的事件现象学为例,展示法国现象学如何通过事件赢回世界这一超越。朱刚教授认为,马里翁扩展了列维纳斯的研究成果,把现象学的边界拓展到饱溢现象之上,这与他对现象学还原的重新理解有关。马里翁质疑了胡塞尔的超越论还原以及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还原,并接续列维纳斯的思考提出了向纯粹呼声的还原。在这一还原的基础上,马里翁做出了一个前人并未进行的重要区分,即对自身显示和自身给出的区分,他发现了二者之间的间隔。简言之,一切显示要以自身给出为前提,但一切自身给出者并不必然自身显示,给出并不总是现象化,马里翁由此建立了他的被给予性现象学。对被给予性的研究使得马里翁发现了饱溢现象。他从现象所包含的含义(意向)与充实(直观)这一二元结构出发,把饱溢现象界定为充实(直观)溢出了含义(意向)的那些现象,并划分了饱溢现象的五个种类。事件是饱溢现象的第一种,它涉及作为世界的超越者。朱刚教授提炼出马里翁的事件现象的三重特征:发生的不可重复性、原因的不可穷尽性与(影响的)不可预见性,并结合生活对每一特征都进行了清晰生动的解释。总的来说,事件不可构造且不可把握,它是从其自身而来给出其自身的超越者,与事件一道给出的正是整个超越的世界。

       讲座的第四部分以马里翁的启示现象学为例,说明作为绝对超越的上帝如何在启示中给出自身。朱刚教授首先介绍了西方哲学传统通常理解上帝的几种方式,由之引出了马里翁的启示现象学。启示现象是最后一种饱溢现象,也是最卓越的饱溢现象。马里翁以基督显现为例解释了启示现象的几个特征:基督到来的不可预见性、基督显现的不可见性或其可见性的不可承受性、基督肉身的自身触发与不可被触性以及基督的不可被注视的注视。随启示一道给出的是作为上帝的超越者。作为饱溢现象的启示可以成为现象学的课题,马里翁在他的启示现象学中给我们呈现了现象学神学的可能性。

       在讲座的最后一个部分,朱刚教授提出了一个必要的问题:在赢回了他人、世界与上帝的超越性之后,“我”这一超越论主体又处于什么地位、承担何种角色?在马里翁的现象学中,超越论主体被转换为受予者(l’adonné)。什么是受予者?在超越者作为自身给出者而给出自身时,它要求一个并不限制它而是与它相匹配的、能够保持它的承受者,承担这一角色的就是受予者。受予者在承受超越者的同时发现自己,它不仅接受,也进行劳作和加工,这是超越者对它的要求。自我作为受予者处于超越论自我和经验性自我之外或之间。

       在结语中,朱刚教授简要地总结了整个讲座的主题。超越性问题并不在于超越是否可能,而在于我们能否放弃我们那作为开端和本原的构造性主体的地位,并在超越面前把自己理解为谦虚的受予者,进一步来说,问题不是缺乏超越,而是缺乏向超越敞开的意识与心性。

       随后,主持人陈少明教授对朱刚教授的整个讲座进行了精当的点评。陈少明教授认为,朱刚教授以清楚生动的方式阐述了一个复杂而深邃的哲学问题。讲座以法国现象学的激进方向为主题,同时也涉及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大问题。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分别就现象学的激进化与现象学之明见性追求的关系,以及自身显示与自身给出之间隔的含义进行了提问。陈少明教授从列维纳斯的面容和马里翁的启示现象出发,就面容的抵抗和现象学的文化性或普世性进行了提问。朱教授逐一回答了这些问题,并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信息。前沿哲学讲座第一讲至此圆满结束。

 

(供稿:陈文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