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三讲回顾 | 方向红:“赏”的双重含义的现象学区分和统一——兼谈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根据

        2022年3月10日晚上七点,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级研究生哲学前沿讲座系列第三讲“‘赏’的双重含义的现象学区分和统一——兼谈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根据”在锡昌堂103课室举行,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

       陈少明老师对方向红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特点进行了介绍,也对本次讲座的主题做了简要介绍。

       方老师首先指出,“赏”字一般是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对地位低的人或晚辈在财物上的给予,具有强烈的高下尊卑的意味,不仅如此,“赏”字还带有文艺气息,我们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欣赏。然后,方老师从字典中分析了“赏”字的六个含义,又从训诂、古诗、佛理等方面介绍了“赏”字的用法。在金文中“赏”字原本只是假借本义是地名的“商”来表示“偿还”“补偿”之义(念cháng),后春秋时期在左边添加单人旁变成“偿”,而“赏”字独立出来,指“赐有功也”(《说文》)。方老师将现象学嵌入到思考里面,触摸到了古人细腻审慎的心思,进而发现了赏和偿之间的互通性:居高位的人赏赐下位者,是一种象征性的补偿。更进一步的,就自然景色的欣赏而言,自然是相对人类的低位者,我们用心去赏,把自己的情和理给予它们。这一点可以从谢灵运和鲍照的诗中可以得到验证。

       方老师进一步追问: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是否违背“赏”的本义?如果赏是一种高位者对低位者的奖励和补偿,我们凭什么去赏?我们该如何补偿?对于这两个问题,他首先运用德里达和马里翁的文本进行了理论铺垫。德里达认为,翻译的动力来自思想自身的吁请,因为思想不该被遗忘。马里翁指出,画作变得可见,不是因为我们去参观它,而是它固有的可见性在召唤,不可见者的命运在于应当被观看。接着,方老师指出了艺术作品中的美的易逝性和脆弱性,美需要欣赏者将其带入到自己的世界之中并赋予其生命,而获得重生的美将带给欣赏者独特的体验和领会。因此可以说,艺术作品,就其存在论依据而言,存在,就是被欣赏。

       在讲座的最后,方老师强调了作品对于礼品和商品所具有的独特的意义。他梳理了德里达和马里翁的“礼物”之争并指出,在真正意义上纯粹的礼物和等价交换的商品之间还可以嵌入第三者,那就是作品。一方面,作品不能真正用价格去衡量,另一方面由于创作者和欣赏者都在“知”的情况下对作品有所给出和接受,因此作品也不是礼物。

       讲座结束后,陈少明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自然物的召唤、“物我两忘”等疑惑进行了提问,方老师逐一回答,使我们对“赏”有了更深的理解。

                                                                                                                                                                                                                                                                                   (供稿:李春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