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教师合著《三不收集》正式出版

 

目  錄

 

前言(馮煥珍)

 

一、乾坤一夜遘紅羊——遭逢時疫(30)

二、古徑通幽入閣中——遊觀勝跡(29)

三、唱誦天然一句詩——參齊蠢動(50)

四、芙蓉出水盛開時——含咀英華(26)

五、不辭長向水源棲——回歸自然(23)

六、荷鋤荒磧石生花——禮敬師尊(2)

 

附錄一:“三不收”主總別題(4)

附錄二:戲題“三不收”唱酬(8)

附錄三:訪沚齋陳永正先生求三不收集題籤(1)

 

後記

 

image 80

 

前 言 | 馮煥珍

己亥仲冬,同道有一默書房之行。期間,永義兄以攝影相示,予歎為妙品,遂曰:“何不配以題詠?”永義兄曰:“更可形諸翰墨。”因有此集。

是集諸篇,由永義兄攝影,敝人題詩,春健兄揮毫,比及期年而成。“三不收”者,本為藥地和尙自謙語,今用名茲集,意者集主才疏學淺,恐三教皆不收也。

集中所表,大分六科,謂遭逢時疫、遊觀勝跡、參齊蠢動、含咀英華、回歸自然,並及禮敬師尊。

天道好還,如谷應響,似影隨形,毫釐不爽。己亥除月,新冠遽起,荼毒蒼生,於今未已。董子曰:“天人之際,甚可畏也。”豈不然哉!遭此大疫,當思懺悔,故有傷時之悲。

江山勝跡,人心構畫,法天象地,可遊可居。舊蹤新影,或存或廢,人非物是,振發幽思,爰有遊觀之歎。

蟲魚鳥獸,飛潛奔突,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無異於人。有心觀之,不惟知彼,亦且自知。借他修己,便有參齊之歌。

茵茵芳草,紛紛落英,本自如然,因人有情。感物興懷,或期景明,或寄品節,或歎遲暮,遂有含咀之吟。

乾頂坤足,山骨川血,群生萬類,自他不隔。一念妄動,乾坤不寧;一物不安,大塊氣結。舍妄求真,自有回歸之詠。

歸真妙道,要在安心,安心大智,見諸載籍。往聖雖化,爝火不息,賴有師尊,開闡真密。飲水思源,當有禮敬之章。

或問:“野叟芻蕘,可稱藝乎?”答曰:“融齋先生有云:‘藝者,道之形也。’道者何?吾人真心也。此心之所在,即道之所存,形之所顯;此心無增減,則道無不在,形無不顯,而萬物皆藝也。詩者,此心之志也;書者,此心之經也;影者,此心之相也。以此觀之,此集或不堪大雅一哂,亦不敢自外於藝。”

 

 

 

 

 

 

 

後  記

莊子講了個寓言:“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這個寓言的旨趣固然是說無心者才能見道,但世間的事情何嘗不是如此?往往都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三不收集》也是這樣的結果。

2019年3月,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馮達文先生與廣東省清遠市一默書房建立合作關係,設立研修基地,開設傳統文化公益課程。當年11月初,作為授課老師,永義兄、春健兄與本人受邀到書院參加一個文化交流活動。期間,擅長攝影的永義兄拍攝了不少取景獨特、格調清雅的圖片。我目睹之下,頓時冒出一個念頭:這些圖片如果配上詩,豈不是圖文並茂、大快人心?儘管本人詩材短拙,還是禁不住向永義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永義兄不僅爽快贊成,而且提議加上春健兄的書法,並取名“三不收集”,於是有了這個影、詩、書三合一的作品。

一開始,作品只在我開辦的公眾號“萬古寒潭”上發表(感謝弟子朱婧費心操持),目的無非是增添一點業餘藝趣,不曾有正式發表或公開出版的念想。三人合作未久,新冠病毒性肺炎開始流行,很快席捲全球,於是中斷了幾個月,直到次年11月初才告完成。期間,知道此事的朋友時有點贊或鼓勵,廣東省社科院的孫海燕先生慷慨賦詩添彩,廣東省佛協的達亮法師更不吝將拙作刊發於他參與編輯的《廣東佛教》雜誌。

2020年11月中旬,時值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六十周年系慶,深圳大學馬雲馳教授建議我們在此期間展出作品,讓更多人有所瞭解。春健兄於是向系裡提出申請,並策劃展覽事宜。經系領導批准與大力支持,同時請得著名書法家、中山大學中文系陳永正先生題寫“三不收集”名,展覽得以在系慶期間順利推出。

展出之後,收到了良好效果,系領導也認為這種合作頗有些新意,更體現了老師的團結精神,樂意支助作品正式出版,經費由“中山大學許鴻飛藝術基金”支持。聽到這個消息,我們都喜出望外。本人於是找本科同班同學、巴蜀書社社長林建兄聯繫有關出版事項,林建兄毫不猶豫答應下來。排版過程中,出版社精益求精,弟子駱仕媚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議。

《三不收集》,初未曾想到會開花結果,終而能成為書林一葉,與讀者諸君相見,端賴以上各方善緣成就,在此謹向各位領導、師長、同學、朋友致以衷心謝意。

《集》中作品未依時間先後排列,而以主題分類並按現見順序編次,自有其期許在焉。夫子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馮煥珍

2021年中秋日於中山大學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