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竞赛奖|杨小刚:培养宽泛的理解力与通用才能

编者按

中山大学历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021年,学校组织了第十五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第九届教师教学竞赛,24名教师获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奖,72名教师获教师教学竞赛奖。我们推出“教学竞赛奖”系列,展示获奖教师风采,发挥示范作用。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获第九届中山大学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特等奖。

走上教学岗位刚满一年,能够获得这次教学竞赛特等奖,备感荣幸。学生时期聆听老师教诲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自己在上课时的第一点体会便是尝试换位思考,想一想做学生时老师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授知识自己会更容易接受。

 

一、多媒体教学材料的使用

       “中国哲学界一直以来都很推崇德国的讲授课式哲学教育。威严的教授站在阶梯教室的讲台上,语气肃穆有力地宣读事先写好、思路严谨的讲稿,很多讲稿直接成书。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德国教授用这种方式上课:非常精炼的板书,偶尔用幻灯片投放引用的经典文本,PPT在德国哲学课堂上非常少见。

       但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对哲学抱有持续严肃兴趣的人,会让不少本科生望而生畏。所以寻找文字以外的其他教学材料就成了每次备课的必要工作。事实上我本人就是通过一些音像作品最初产生了对于哲学的兴趣,近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电影、视频和图像资料能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起人们对哲学的兴趣。

       其实哲学史上以图像为媒介讲解哲学的例子比比皆是,只不过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视觉图像,而是用比喻的方式描述故事性场景来做概念上的解释,最经典的例子便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喻。当代哲学将这种论证方法发挥到了极致,提出了五花八门、极具想象力的各种例证,称之为“思想实验”,来对各种问题加以讨论。毕业于中大哲学系的几位系友翻译了一本书叫做《做哲学——88个思想实验中的哲学论证》,便是用思想实验贯穿哲学基本问题的讲解。

 

二、问题与历史的结合

       “引入思想实验和其他非历史性材料进入《西方哲学史》的讲授,也是我试图对于哲学史的传统讲法做一些新的尝试。哲学史向来以历史为线索讲授从古希腊至当代的若干重要哲学家的基本思想,然而由于课时和人的掌握能力有限,不可能在一个或两个学期的课堂上将西方历史上所有伟大哲学家思想的方方面面都加以介绍,大多数概论式的哲学史著作也都是挑选不同哲学家在效果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那些思想加以阐述,而这些重要思想之间并没有连续的历史联系,可能某个问题在很长时期之后才在另一个哲人那里产生回响,但照顾到历史顺序,我们往往不会将二者放在一起讲授,这导致学生最终在脑子里堆积了许多难以找到系统联系的材料,时日稍久便只剩下些模糊的名词。为此,我不得不牺牲历史方面的严谨,将可能并无历史联系的哲学家的相关思想放在一个问题框架中进行讲授,同时也引入当代的相关讨论,以凸显这些问题的不断进展。

       当然,了解哲学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脉络是哲学教育的基本部分,只不过要勾勒出这些脉络可能比仅仅从问题入手讨论哲学更为棘手,因为很多脉络都是解释者基于联想人为构建出来的,一旦进入历史细节,便会发现哲学问题在历史中的发展并非如想象一般。所以我一开始就会跟学生强调,哲学史本身的研究方法便有各种分歧,需要清楚其间的优劣。对于本科生来说,依靠问题内部的逻辑联系来把握哲学思想的演变更为有益,因为这有助于学生明白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又为什么会遇到不同的反对意见,激发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是否也会成为自己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不单单know what,更重要的是know how,即不单单了解历史上有哪些思想,更重要的是探索自己思考的思路。

三、作为通用才能的哲学

       “同许多学科一样,哲学工作在当代变得越来越专业化,无论是研究哲学史还是研究哲学问题,研究者们都局限于各自狭小的领域。对于本就是冷门专业的哲学而言,这样的专业化教育会让本专业学生面临更大的职业风险,也让哲学的受众空间愈加狭窄。可另一方面,当之无愧地作为现代各门学科之母的哲学本就关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讨论的许多问题也都需要与各门学科的对话,所以我非常重视对很多学科知识进展的了解,虽然做不到专业掌握,但也尝试借助哲学思维能力做些基础的理解,然后再从这些学科的知识返回,检讨哲学中的相关讨论。

       跨学科对话不仅对于哲学学习和研究来说很重要,在我看来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公民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面对科学知识的突飞猛进,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通用理解能力。我曾经开玩笑说,人工智能技术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研制出通用人工智能,人类知识的积累却将人不断变成专门人力智能。要体现人类智能的优越性,自然要保持和增进对不同领域的理解力,在这方面,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哲学尤其应该发挥培养通才的潜能。

       也正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我尤其不赞同将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甚至还要开设论文写作这样的课程,似乎哲学系只能培养论文写作者。相比于八股文式的论文写作,清晰、有条理、又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能力是更为重要的通用技能。如果能将枯燥晦涩的哲学思想用生动有趣的演示材料和简洁有力的口语传达给他人,那么与人交流别的内容应该都不是很难的事情。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考核上,我会选择小演讲、制作PPT和vlog视频等方式进行考察,而不仅仅看重论文和考试。

       以上就是我从教一年多来的一点教学心得,远远谈不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有许多目前也只是设想,并未实现,是需要自己不断尝试、调整去实现的目标。

(转自:中山大学教务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