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月 | 第二十四届哲学月智慧之光名师讲座系列 第三讲顺利举行
2021年11月12日下午3点,“哲学月”名师讲座系列活动第三讲正式开始。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
本讲我们邀请到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任郑宗义教授作为主讲人,主持人和评论人分别为我系张卫红教授、赖区平教授。
本次讲座以“‘无’‘有’与‘善’‘恶’”为主题,讲座报告以中西传统哲学中存有论意义上的“无”“有”与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善”“恶”概念为基点,先假途王弼,详细分析无的哲学,并更作演绎;再由此以看理学中对于无有与善恶的探讨,旨在对“无”“有”和“善”“恶“两大问题及其关系有所发明,以此对中国哲学作出相应贡献。
讲座伊始,郑教授简要地介绍了西方世界对存在与非存在的讨论,并且指出西方哲学对存在的讨论终究没有与善恶联系起来。郑教授认为“这正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先秦老庄、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的出彩之处”。
接下来,郑教授从先秦儒家讲起,分析了孔、墨、老庄三家对“无”“有”关系的相关论述。老子直面本体论的存在观点,并将其关联于价值与实践方面,认识到“有”会引发“恶”,故需“无”之;庄子秉承这一思想线索,认为“成心”是“有”,其构思作用凭借语言的对偶性而形成是非,故必予以拆除,进一步发展了“无之”的思想。
郑教授认为三国时王弼在本体论、价值论与实践论上对老庄作了进一步发展成就了一套“无(不离乎有)的哲学”,而到宋明理学则充分吸收过去“有”“无”的思考,并对“善”“恶”有了前所未有的悟会。但与此同时,郑教授认为过去的研究者并未能穷尽王阳明四句教和王龙溪“四无”的底蕴,因此,教授预备从“无的哲学”入手并加以演绎,再由此来看理学中关于无有与善恶的探讨,并期望有所发明。
郑教授以上述理路为主线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首先分析了王弼“‘无’的哲学”的主要内涵,如其对《老子》旨趣的判定——崇本(无)息末(有)、守母存子;及其于本体论、存有论上的思考——凡有皆始于无,并从现象和超越两个维度分析了凡有皆始于无的意义。其次,从本体论的“无”“有”进一步关联到“无为”“有为”的观念,结果这一理论却因此更深地陷入了限定而不能发明存在者/世间万有之美弘。随后,郑宗义教授还阐发了王弼对仁义的思考——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指出仁义最好不要出乎“为”,否则便限定了仁义/真实的道德所具有的动弹、强度与无限定的特性从而带来陷溺为伪(虚伪与人为)之虞,尽管如此,“无”也只是“仁义”的形式特征。在阐释完以上内容之后,郑教授本人对仁义善恶之“无”的涵义作进一步发挥,对仁义善恶之“无”的内涵,从本体义、工夫义、理境义等多个方面进行进一步解析,提出正视仁义的动弹、强度与无限定性。最后总结了王弼对“有”“无”的体认,阐发了王弼哲学中有无浑一的“圆融”之意。
郑教授随即又从存有论、认识论、价值论、工夫论四个方面阐述了“无”的哲学的全幅义理,再沿此理路进到宋明理学对其的吸收与演绎。
郑宗义教授对王阳明和王龙溪的介绍尤为精彩,也是本场讲座最为高潮的部分。郑教授分别从存有论、认识论、工夫论三个层面介绍了王阳明及其后学对“无”的认识。总结了王阳明和王龙溪对“无”的吸收改造及其理论成果,并言“‘无’‘有’哲学是中国各家哲学的共法,但各家仍有主从轻重之别”。他认为:“老、庄是‘以无带着有’说,而儒家是‘以有带着无’说。”
主讲结束后,评论人赖区平教授对从道家讲善恶和从儒家讲有无的可行性提出疑问,陈立胜教授在无的原型、佛教的引入、张载的气化观点及认识论与工夫论的区别等方面提出看法,张卫红教授也提出认识论与存有论应是结合在一起的。对以上观点郑宗义教授都做出了精彩的答复。赖区平教授充分肯定了其“无/有—物(是什么)”思构的创发性力量,并对郑宗义教授对义理内涵的解读表示赞同,陈立胜教授也对其整体理论建构框架表示肯定。此后,郑宗义教授详细回答了线上和线下同学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对自身也有帮助。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与会诸位师生皆受益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