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同天——习之堂藏东亚汉文书写特展” 正式开幕
2021年11月10日上午,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中心、广东哲学学会联合主办,习之堂儒学馆承办的“风月同天——习之堂藏东亚汉文书写特展”,在中山大学锡昌堂一楼多功能厅隆重开幕。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暨南大学陈初生先生,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先生,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宗慧女士、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王芳女士,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暨南大学、时代华商商学院等单位嘉宾及媒体朋友数十人出席了本次活动。会议开幕式由哲学系党委副书记王莉婧主持。
哲学系主任、广东哲学学会会长张伟教授,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向相关单位、职能部门、各界友朋一直以来给予哲学系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习之堂”藏馆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举办的几场高水平展览:“百年讲义展”从文教的角度理解现代中国,“百年家书展”从伦常的角度理解现代中国,“百年弦歌展”从乐教的角度理解现代中国。这些展览,乃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关展览带给青年学子的,是文明品质的塑就、家国情怀的培养,正所谓“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展览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展览层面,在哲学系已经成为卓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是哲学系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方式。
此外,张伟主任还介绍了“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中心”对西学东渐、东学西传作出的贡献。本次“东亚汉文书写展”,一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汉字文化圈、东亚儒教文化圈的深远影响,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在书写和表达方面,永远葆有一种典雅的品质。这是文明互鉴的生动体现,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代中国应该持有的胸怀和气魄。
著名古文字学家陈初生先生是中山大学校友,他对本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赞赏,认为展览的学术视野极为开阔。通过观看展览,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为中国人因此而感到自豪,同时也对邻国对中华文化的吸收及虚心学习的精神表示敬佩。本次展览对于文化交流、弘扬汉文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著名雕塑家、广州雕塑院许鸿飞院长认为,哲学系举办的几场展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同时也具备很高的艺术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本次“习之堂藏东亚汉文书写特展”,是东学西传的良好呈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许鸿飞艺术基金”将继续对哲学系开展的高水平艺术活动给予支持。
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柳宗慧董事长表示,出版和展览,都是文化传播的良好方式。本次展览将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她认为文化传播一方面需要将专业与兴趣更好地结合,一方面还需要有坚持的精神,而周春健教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出色。她希望“习之堂”今后能推出更多更好的展览,以涵养当代人的心灵。
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在讲话中指出,东亚汉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符号,它代表了“文”的传统,文与雅相随,文与质与俗相对,是一种对俗物俗利的超拨。“文”的传统落实到国与国之间,可降低利益的冲突和纠纷,形成文化的共同体,即“人文东亚”;“文”的传统落实到一国之内,可以弥补国家治理技术之不足,实现简约治理。而在治理技术过度的时候,也需要“文”的传统的熏陶,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依然离不开文教的作用;“文”的传统落实到个体,需要个体对文艺的体知、践行、习得,此前的“百年老讲义”、“百年家书”、“百年弦歌”展,即体现了个体通过讲读、书写、唱颂而习文的方向。期待习之堂藏品的下一个主题展,期待我们的文明时刻焕发光芒!
开幕式最后,周春健教授从三个方面表达自己的感受:首先,他对一直以来给予“习之堂”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达了衷心感谢。其次,他指出举办展览的“初心”,即希望通过实物的形式探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道寓器中”,展品虽是碎片,却可以反映整全的思想图景。最后周春健教授指出,习之堂的收藏以文人学者手稿为主,尤其看重“书写”。在他看来,书写绝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表达,更是文化和文明的反映。汉字书写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品格和特质,反映出的正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华夏美学”。他认为,“汉文书写”是中国文化通向世界的一个桥梁,举办此次展览,正是试图藉展览理解中国,藉展览焕发文明。
开幕式结束后,周春健教授带领大家参观了展览,详细讲解了每一件展品,现场嘉宾均表示非常震撼。至此,展览开幕式圆满结束。
据悉,“习之堂藏东亚汉文书写特展”展期,将持续至2022年5月10日,欢迎大家莅临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