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明清文化交流文献研究”工作坊顺利举行
2021年8月26—27日,我系西学东渐文献馆和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合办的“广州明清文化交流文献研究”工作坊在云端顺利举行。该工作坊为期一天半,分三场进行。梅欧金、梅谦立、郭丽娜、董少新等十名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三十多人参加。
在第一场会议中,复旦大学董少新研究员以曼努埃尔·德·阿泽维多《1642至1647年中国的战争、起义、皇帝之死及鞑靼进入中国》报告中的相关资料为依据,展现了毕方济晚年在广州的经历和明清鼎革之际耶稣会在广州的传教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张锐博士根据罗马卡萨纳塔图书馆(Biblioteca Casanatense)所藏多罗特使的大量手稿文献,从多罗的角度切入“中国礼仪之争”,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南京大学柯修文副教授以龙华民的一份充满争议的报告出发,重点分析了多明我会传教士多梅尼柯·萨巴里(Domenico Sarpetri)流亡广州期间撰写的有关文化翻译的文章,展示其对耶稣会政策的拥护。
在第二场会议中,华南师范大学代国庆副教授以西班牙奥斯定会士拉达(Martín de Rada)旅行阅读的三个书单为切入点,分析16世纪后期跨洋阅读与中西印刷术的相遇;肇庆学院汪聂才博士梳理了“四书”拉丁文广州译稿的形成过程、在欧洲的流传与现状,并分析了手稿与刊印本的差别;广州美术学院吴天跃博士考察了广州海幢寺外销组画的西班牙版本、英国版本和荷兰版本的源流、异同和成因,提出对图像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证史”;中山大学梅谦立教授通过考证澳门籍耶稣会辅理修士蔡按铎的生平,展现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在第三场会议中,波士顿大学梅欧金教授基于对“全球微观历史”的反思,提出清代中国在欧洲、亚洲、非洲和中南美的本地及全球商业与宗教网络系统中扮演着终端用户的角色;中山大学郭丽娜教授通过解读一批丕崇书院档案,提出它与近代大部分教会办学不同,由法国政府办学,可能在中国现代化教育史和近代中法交流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中山大学李蓬云博士生使用旧金山利氏学社的档案,梳理了1848-1946年间广州监、代牧区历史沿革及发展规模,深化了广州教会史的研究。
代国庆、马永康、董少新分别在每场后对会议报告进行评述,随后开放讨论。
在本次工作坊,各与会学者从历史、思想、艺术等多个角度披露了丰富、珍贵的一手资料,大大深化了对明清时期广州图景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以广州为场域的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