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十一讲回顾 | 李长春:文质彬彬 ——先秦儒学观念结构的德性论阐释

2021年5月19日19:00,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年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课程第十一讲《文质彬彬——先秦儒学观念结构的德性论阐释》在锡昌堂801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刘伟老师,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长春老师。

讲座进入主题之前,刘伟老师介绍了李长春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指出“文质”问题是中国思想中的一个原生问题,但是当前学界对于此问题的关注有所欠缺,因此本次讲座非常重要。

李老师首先依次梳理了《论语》首篇每一章的结构,发现大多数章节都存在一个“忠信+学”的结构。也就是说,“学”的前提是“忠信”,“忠信”是人在学之前就存在的美好品质。为了与那些经过学习和教育才有的德性区分开来,李老师用“自然德性”指代前者,即“质德”;用“教养德性”指代后者,即“文德”。“孝悌”与“忠信”同属“质德”,两者的差别在于“孝悌”是在伦常生活中间呈现出来的德性,而“忠信”则大多与政治生活相关。同时,李老师还讲到“学”和“质德”的关系,李老师认为必须在质德(忠信)的基础之上才可以施教,因此“有教无类”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可教,而是说孔子施教时会忽略掉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带来的差异。

关于孔子如何成就“文德”的问题。李老师从子贡和子夏言《诗》入手进行分析,指出孔子意图在肯定“质德”的基础上,对“质德”进行提升,并将其转化为“文德”。“质德”包含三种类型:1、以孝悌为主的伦常德性;2、以忠信为主的基本政治德性;3、以智勇为标志的贵族政治德性。孔子通过对孝悌的反思、对忠信的提升和对智勇的节制,成就了作为“文德”的仁义。

儒家对“质德”的提升遭遇来自道家的质疑和批评。李老师首先分析了《道德经》的文本与其思想的特征,然后详细解读了《德经》首章,认为道家也有明显的“质德”和“文德”的区分。在道家看来,“文德”是对“质德”的败坏,而“质德”本身必须被守护,这样才能保卫上古时代人类生活的朴素和宁静。因此,“玄德论”与其说是道家的德性论,不如说是道家的政治学。“玄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玄德论是通过对为政者提供一种德性修养的可能性,令其营造某种恰如其分的政治状态以守护人类的“质德”。

孟子在战国中叶道家主导的思想空间中有力地回应了来自“玄德”论的批评。孟子回应“玄德”论的路径主要是:把被孔子过度精神化的孝德,还原为普通人的世俗理解;除去了孔子附加在孝德上的精神光环,使其重新成为民人日常生活的信念和王道政治的根基,同时游说诸侯尊重和维护这一根基。同时,孟子也力图将“文德”与“质德”合二为一,但孟子的这种努力有利有弊,因为它一方面为“文德”寻找到了自然基础,另一方面也压缩了“学”的空间。

最后,李老师对整场讲座做出总结:德性论既不是道德形上学(心性论),也不是美德伦理学。它跟两者都有关系,但关系并不密切。它可能跟古典政治哲学更有亲缘性,或者说本来就是一个古典政治哲学的衍生论域。这个论域关心和讨论的是德性的具体内涵,不同的德性之间的关系,而非道德意识的内在根据(形上预设),或者道德行为的具体评价问题。从思想史上看,德性问题的出现早于心性问题。或者说德性问题的演变才引出心性问题,心性问题的出现也未能完全覆盖德性问题。从德性论角度观察早期儒学,可以更好的理解儒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的政治与伦常、自然与教化等在起源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张力。从而对于更加深入的理解儒学传统本身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考。

随后,刘伟老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他指出“质德”是个人禀赋,“文德”是形成共同体秩序所需要的品性,孟子将“质德”与“文德”合二为一、压缩了“学”的空间之后,还能否形成整体秩序将会是一个问题。最后,李老师回应了在场同学的提问,本次讲座在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郝学智、庞令强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