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九讲回顾 | 熊明辉:法律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2021年5月8日19:00,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年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第九讲《法律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在锡昌堂801举行,本次讲座的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沈榆平老师,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熊明辉教授。

讲座开始前,沈榆平老师首先介绍了熊明辉教授的研究方向,尤其指出熊教授在逻辑教学以及法律人工智能方面的成果,由此引入了本讲的主题。

首先,熊教授播放了人工智能机器人题材电视剧《你好,安怡》的片段,由此引出问题:我们期待人工智能做什么呢?有没有可能有一天让机器人接过法官的法槌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熊教授对讲座题目中的关键词“前世今生”和“人工智能”分别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对于“前世今生”的解释,熊教授从它的词源入手,其来源可追溯到《论道者》中的古典三段论“All men are mortal”。熊教授进一步解释道:“我们这里讲的是过去和现在,不讲将来。”对于 “人工智能”,熊教授进行了分解解读,从“人工”和“智能”两个部分分别来理解。通过从汉语词典、百度百科、美国韦氏词典中进行多方位地检索, “人工”可被理解为人造出来的与自然相对的东西,而“智能”有着智慧和能力的总称、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某些心理特点、学习和理解的能力等多种含义。熊教授提到,马斯克曾和马云的对话中指出人工智能是“爱”的意思,但其实人工智能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汉语拼音的缩写中的“AI”,此“AI”非彼“爱”。人工智能想要做的是通过机器模仿认知的功能,去做人学习、解决问题这样的事情。

可是,机器智慧会超过人吗?这时“奇点”问题出现了,即人工智能发展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当AI发展达到奇点时,人工智能将会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奇点会在什么地方到来?这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人工智能能否通过图灵测试。库兹韦尔(Ray Kurzweil)预言2029年人工智能就能通过图灵测试,2045年奇点就会到来。而莫拉维克(Moravec)通过莫拉维克悖论和“人类能力地形图”表示,人工智能奇点到来是不容易的事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人工智能系主任维赫雅(Bart Verheij)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智能系统从1950年开始沿着知识系统的路径和数据系统的路径发展,并认为到2015年会出现论证系统,且这两种系统会从独立地发展走向融合。

那么法律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法官、律师和检察官呢?问题的答案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奇点会不会被打开。火狐浏览器创始人卡普尔(Mirtch Kapor)给出了一个悲观的答案。但是无论结果如何,人们在该领域里进行了许多工作。法律人工智能协会的创办(1991年)、法律人工智能国际大会的召开(1987年)和《法律人工智能》杂志的出版(1993年),这是人们在法律人工智能领域所进行的工作的重要标志。目前法律机器人(Lawbots)只作为做一些少量的重复性的法律工作的辅助工具,还没有代替法官的角色。这是法律人工智能的“今生”。

人工智能不是“横空出世”,对于法律人工智能的“前世”的解读,熊教授介绍了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逻辑路径,可以追溯到“第一个计算机科学家”莱布尼茨,他与法律人工智能的交集在于他的“数学之梦”和“哲学之梦”,即寻找一种一般性的数学,其中用计算替代思维。后人将其数学计算改变成计算机计算,试图运用几何与分析的方法进行推理,以解决计算机科学应用领域中的问题。第二条路径是概率路径。这条路径可以追溯到伯努利在1709年发表的博士论文《猜想数在法律当中的应用》中提出的概率方法。后来,该方法被霍尔姆斯、洛文杰以及艾伦所继承和发展。

那么奇点真的会到来吗?熊教授继续播放了《你好,安怡》中的片段,答案可能会在其中。

在提问交流环节中,谢耘老师向熊教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简单讲一讲如果非逻辑专业的同学对人工智能的逻辑工具感兴趣的话,大致需要学一些什么类型的逻辑理论?

熊教授的回答是:人工智能的两个路径分别是逻辑路径和概率路径。对于学逻辑的人来说实际上是演绎路径和归纳路径;对于非逻辑专业的同学,可以关注情感、意识是否可计算。理解人工智能可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哲学中可以考虑人能不能造出人造意识出来、法律领域可以对机器人超过人类的问题进行学术讨论、社会学领域可以考虑社会结构改变而带来的人口、职业等社会问题。熊教授鼓励同学们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甚至学点计算编程语言,多关注感兴趣的问题,多尝试新的方法。

最后,沈榆平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简单分享了自己的收获。本次讲座大家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供稿:王一然)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