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冯焕珍《回归本觉——净影寺慧远的真识心缘起思想研究》出版

作者简介

冯焕珍,男,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佛教教学与研究,兼及中国哲学与琴学。除本书外,另撰著《经藏游意》与《参禅有道》,编纂《佛源妙心禅师禅要》,校勘《楞伽经心印》,翻译《修剪菩提树》《净土的黎明》《顿与渐》(均与人合译),并任“云门宗丛书”执行主编、“岭南琴学丛书”联合主编。

 

目录

导论 佛学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本书研究的问题 1

一、佛教、佛学与佛学研究 2

二、史学式研究 8

三、哲学式研究 20

四、经学式研究 25

五、走向平等的经学观 36

六、本书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39

第一章 慧远的思想背景、行持与著述 43

第一节 慧远的思想背景 43

第二节 慧远的行持 55

第三节 慧远的著述 72

第二章 归宗真识心的判教观 96

第一节 慧远的法界观与方法论 97

第二节 慧远对判教异说的评破 105

第三节 一佛乘与二藏四宗 120

第四节 慧远真识心缘起系统的衡定 150

第三章 如实空如实不空的真识心 161

第一节 真识心的名义及其体相 161

第二节 简滥与辨正 185

第四章 真识心受遮蔽的根源与过程 202

第一节 真与痴合的阿梨耶识 203

第二节 认实为虚的妄识 229

第三节 认虚为实的事识 243

第四节 众生流转过程总观 246

第五章 真识心开显的基础 250

第一节 法报二佛性 251

第二节 佛性的当现问题 262

第三节 慧远佛性论的价值与局限 276

第六章 真识心开显的过程 282

第一节 熏转三识的教证二行 282

第二节 三转成佛的三识观 308

第七章 真识心的朗现 317

第一节 德体无雍、妙用自在的无上菩提 318

第二节 体真、德圆、妙博的大般涅槃 328

第三节 妙色湛然的佛身 353

第四节 妙寂离相、随物应现的纯真净土 372

结语 慧远的遗产 387

主要参考文献 409

附录 《华严经》之开示节录 432

后记 436

修订版跋 438

 

后记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以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净影寺慧远的真识心缘起思想研究》为基础稍经修改补充而成的。本书现以“回归本觉”为正题,而将原来的论文正题作为副题,部分原因在于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回应古今中外种种批判如来藏学者的观点,但更根本的理由还在于慧远的思想本身就是以本觉的真识心为起点和归趣的。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是过高估计了作者的能力。“文章千古事”不假,“得失寸心知”则未必,否则,人们也就不会有“觉今是而昨非”之叹了。尽管笔者力求以同情的态度走近慧远、以经学的方法理解慧远、以切己的领悟表达慧远,有时甚至因过分小心而显得有些拘谨,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切实地走近、理解和表达了慧远?平心而论,这并非笔者所能妄测。知我罪我,敬俟来哲。

这样一个摸象之篇,虽然文责要自负,但从构思、成熟到面世,都有赖于许多师友的指教和帮助。冯达文先生作为笔者的导师,既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也是对本书提出严厉批评的第一人,如果没有先生的细心教诲和倾力提持,就连本书的基础也不会如期达成。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李志夫教授特意为笔者提供了赴该所学习两个月的机会,借此机会笔者不但开阔了眼界,而且搜集到了大量充实本书的资料。本书进入修订阶段,又得到了素中法师、圣凯法师、恒清法师和杨增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楼宇烈(北京大学)、李富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小跃(南京大学)、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廖明活(香港大学)、张琼夫(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以及本系陈少明、黎红雷、龚隽、倪梁康、刘小枫、陈立胜、张宪等先生的关心和指教。当然,要是没有上海真如寺方丈妙灵法师的慈悲布施和俯身摄受,没有圣凯法师、黄夏年与刘元春先生(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的真诚关爱和辛勤张罗,没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冯春凤小姐的仁心慧眼和仔细梳理,本书恐怕还要在抽屉里沉睡一段时间。对他们为本书付出的心血,谨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书的部分内容曾先后刊于《世界宗教研究》、《佛学研究中心学报》、《中华佛学学报》、《中华佛学研究》、《戒幢佛学》、《学术研究》等杂志,对各位杂志的审稿人与编辑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笔者还要感谢几位虽未直接指导本书写作却对本人精神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老师,他们是佛源老和尚、明向法师、明选法师、张尚德先生和张连顺(顺真)先生,感谢他们对笔者的慈悲摄受和教示。

今年适值慈母古稀寿庆,谨以此书为老人贺寿。

 

乙酉年五月二十五日

作者识于中山大学梵音阁

 

修订版跋

拙作出版后,从没想到还有再版机会,当系主任张伟先生希望我将书纳入《中大哲学文库》时,心中多少有些欢喜,于是伏案进行修订。

十多年来,本书所持立场、所用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并无改变,而其中有些内容则有待调整。于今既毕其功,所做工作,宜有交代:(一)依有关新成果,对慧远佚文《〈地持〉义记》进行更详密考证;(二)借黄宝生先生《梵汉对勘〈入楞伽经〉》,就吕澂先生否定魏译《楞伽经》之说作出更有力驳正;(三)第七章“净土寻义”一目,部分内容有所修改;(四)“原始佛教”等名相,虽为学界常用,而实非当实称谓,概行芟除;(五)改正个别注释疏漏,并依“中大哲学文库”要求改动调整格式;(六)参考文献有少量增加,其顺序也有所变动。此外,行文欠简洁处,亦尽量删削。修订过程中,商务印书馆编辑黄显深先生,既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也付出了辛苦的编辑劳动,谨致谢忱。

佛曰:“人命无常,喻如朝露,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云何以此而不忏悔?”笔者每睹此训,伏念才疏学浅,倍感戒慎恐惧,不敢辄有所述,深恐塞人慧门。今此旧作,虽然力加改补,终究不免失察,敢祈群贤宽宥。

 

冯焕珍

戊戌晚秋于广州客村梵音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