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捷先生答陈来书二十八通
陈荣捷先生答陈来书二十八通
陈荣捷先生(1901-1994),广东开平人,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岭南大学教授、教务长。抗战以后长期在美国任教,是世界著名的亚洲与中国哲学权威,曾担任美国亚洲及比较哲学学会会长。
自1986年冬我给陈荣捷先生写了第一封信,而陈老先生不久即回信给我,直至他去世,我一共收到过他给我的28封回信,现予发表。其中,每封信前的序号“答陈来第×”,为我所加,以便于研究者引用;信后的“来按”是我作的必要说明,以便读者了解相关背景。又,陈荣捷先生原信皆为手书,竖写左行,且无标点,为便于读者,此次发表皆加了必要的标点。
答陈来第一
陈来台鉴:昨在台北得维明兄转来手书,知已抵美,无任欢迎,希望不久亟谋一面。捷与de Bary自本月廿三始,每星期五十二时至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Kent Hall五楼上课,专研宋代理学,请得便前来赐教。由二月六日、三月六日、四月三日与五月一日下午四时至六时有Regional Seminar on Neo-Confucianism。二月主讲者为余英时,讲唐宋儒学之突破,三月Tillman主讲金之思想,四月Kelleher讲妇女教育课本,五月Anping Woo讲湛甘泉。台端何日惠然肯来,请老早赐示。捷将于Rgional Seminar之后敬请共饭,饭后即返Cambridge。也可再赴七时至九时半之Oriental Religion and Thought Faculty Seminar 亦可,捷通常深夜乘机回家,此所以预购机位也。捷每周五约十一时半抵书室(Kent 504),十二时上课至二时止,与de Bary惚惚食sandwich。如台端莅临,吾等可以长谈,然后赴Regional Seminar也。耑此即颂
研安
陈荣捷
一九八七、一、五
来按:我于1986年秋作为鲁斯学人赴哈佛访问研究,到达美国后曾向杜维明先生提起,想联系陈荣捷先生。杜先生说他12月要去台北参加汉学会议,会见到陈荣捷先生,可以帮我转达。于是我就写了一封信,托杜先生带到台北会上面交陈老先生。“陈老先生”是我跟着杜维明先生对陈荣捷先生的称呼。此信即陈老先生自台回美国后给我的回信,希望我有空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他和狄百瑞共同主持的Seminar,也方便可以长谈。信中提到的诸位讲者,除余英时外,其他都是当时美国研究宋明儒学的中青年学者。
答陈来第二
陈来仁台:上月廿五手书拜悉,三月六日来会,企予望之。是日十一时半左右捷可到哥大,晚上六时Regional Seminar散会后请同用膳叙谈。如维明同来则更欢迎。粗著若干,另邮付上,幸赐教焉。此祝
新岁迪吉
陈荣捷上
一九八七、二、一
来按:1987年春,我要去纽约的鲁斯基金会办事,便计划顺便到哥伦比亚参加研讨班并见陈老先生,此即所谓“三月六日来会”。但后来计划有变,我与杜先生同行去纽约,时间不是周五,故未能去研讨会见陈老先生。
答陈来第三
陈来兄:月之十九函悉。拙译如有错漏,请改正为盼。别后东走西奔,几席不暇暖,草草序文,于简字标点均不熟识,未知可用否?上周末往Indiana州Wabash College领受荣誉人文博士学位,今日Chatham College行毕业礼,亦前往参加也。研安
陈荣捷
一九八七、五、廿二
来按:1987年4月陈老先生来波士顿开亚洲学会(AAS),启程前他给杜先生信,约杜先生和我在剑桥“共饭”。杜先生便安排在剑桥市麻省大道的常熟餐厅。当日杜先生还去接了当时路过哈佛的赵俪生先生一起用饭,晚餐自然是杜先生请客(赵先生有日记叙及此事,时间是4月11日晚)。我在这次跟陈老先生见面时,将1985年完成的两册博士论文(打印稿)呈请他指正,并将《朱子书信编年考证》的“编例”呈上,请他便中为此书赐序。我还把带去的中华书局新出标点本《朱子语类》送给陈老先生。此信即这次会面“别后”的来信,所说“草草序文”即信中附有的陈老先生为《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写的序文。此信与序文写在一种窄而长形的草纸上,共8页。此信所说的领受荣誉人文博士学位,是印第安纳州的华巴斯学院(Wabash College)所赠。
答陈来第四
陈来仁台:曩自曲阜归,得接大札,已有多日。盖欲先读大文始答复,至前日乃卒读。又是一篇精审独到之考据大文章,佩服之至。捷未见《诸儒鸣道集》,手头亦无此书。顷查《张子全书》张元济跋云,卷末(附录)有六节为《鸣道集》所无,岂明人增辑耶?如得《鸣道集》一查,则知此六节有无重要思想而为全书所增者。又《近思录》采张子语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卷二第95条),《张子语录》亦然。惟《张载集》(中华本页320)则用“立志”与“立道”。《全书》第十四章拾遗则用“往圣”。《鸣道集》比《张子语录》《全书》与《张载集》为先,比《近思录》为后,未知所载为“立志”“立道”“往圣”否。又查吕楠《朱子抄释》卷一“熹自十六七时”条为“多读了书”,《语类》卷104第八条(标点本页2612)无“多”字。吕楠注云“此恐记先生之言有误,不然是先生以读书为多也”。是则标点本及其所根据各本均已改正,省去“多”字,不知是否?兹付上每月第一星期五之两Seminar程序,如惠然肯来,请于上午11时半左右到Columbia之Kent Hall 504房捷书室相会。我等之Graduate Seminar 由十二时至二时,现正讨论宋儒语录,十月二日或可讨论张栻之《知言序》,然后四时赴Seminar on Neo-confucian studies.捷六时左右须赶搭飞机回Pittsburgh。如仁台能预早十日许示知何时来哥大,则捷可改搭较迟一班飞机,庶可cocktail与dinner幸陪。De Bary之书室为Kent Hall 407,与我同授Graduate Seminar(学生十人许)通常彼必参加Seminar on Neo-Confucian studies(四时)与Seminaron Oriental Thought and Religion,已愈年矣。如台能与维明同来则更妙。耑此顺祝
研安
陈荣捷
一九八七、九月廿七
来按:1987年8月底至9月初由孔子基金会与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在曲阜主办了儒学学术讨论会,陈老先生应邀前往参加。当年八月我在哈佛写了《王阳明越城活动考》,写好后寄给陈老先生请正。这是他的回信。在我的记忆中,此信所说“精审独到”即指王阳明文。而信中主要讨论者则是我的另一篇文章《略论〈诸儒鸣道集〉》,应当是我把《略论〈诸儒鸣道集〉》文的复印件一同寄给了陈老先生。何以如此,我已不复记忆,可能是常熟餐厅谈话时由杜先生提起的,因为杜先生很重视《诸儒鸣道集》。
答陈来第五
陈来仁台:昨上书云,《鸣道集》比《近思录》为后,此是一时臆说,今再读大文结论为“《上蔡语录》(一一五八)至《遗书》(一一六八)的十年之间编成”。始知臆说为妄。然无伤于所提出之问题也。又大文另一结论为“编者可能是浙江学者”,于是令我联想起李元纲之《传道正统图》。此图由尧舜禹汤文武至孔孟失传,而二程继续而止。此图无年月,《宋元学案补遗》据两浙名贤录谓李元纲钱塘人,撰《圣贤事业图》《集说》《三先生西铭解》《厚德录》、《言行编》诸书,《补遗》列为“宋儒博考”(《补遗》别附卷二)不属何派,只谓其乾道间(1165-1173)居吴兴之新市。吴兴属浙江,乾道间道统尚至二程而止,其时朱门尚未有朱子承受二程道统之说。大概浙间二程盛行,李氏必承奉其说,未审彼与《鸣道录》有无关系,值得考究也。此祝
居安
陈荣捷
一九八七、九、廿八
来按:《诸儒鸣道集》是乾道年间所编的一部理学丛书,丛书的编辑体现了某种道统传承的观念。陈老先生论道统传承,甚重视李元纲之《传道正统图》,见其《朱学论集》。因李元纲活动亦在乾道中,故陈老先生猜测《诸儒鸣道集》是否可能与李元纲有关。
答陈来第六
陈来兄:
捷赴厦门,临行得兄来示。昨从厦门归,杂务堆积。昨到哥大上课,de bary云热烈欢迎。彼甚忙,且秘书辞职,然此时大概已详复我兄矣。《语类》卷八九(中华本页二二七三)朱子云“迎妇以前,温公底是。妇入门以后,程仪是”。不知杨信斋所引是否概言之,抑别处亦有此语也。恐述意耳。《王阳明越城活动考》因不知是原稿,故用红色,捷处无复印方便,今将原稿付回,复印时祈多复印一份赐下,俾可以时参考也。再会非遥,敬颂
年禧
陈荣捷
一九八七、十二、十五
来按:由厦门大学主办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于1987年12月初在厦门大学举行,陈老先生往赴参会,此信乃参会返美后复我。时陈老先生向狄百瑞教授介绍我去哥大讲学,狄百瑞反应积极,故信中“云热烈欢迎”。
答陈来第七
陈来仁台:月之十二函悉,台端哥大讲学期间,未暇专谈,实是至憾之事。尚希以时赐教,盖专研朱熹学者,并不多也。《王阳明传习录集评详注》经已再版,以飞邮寄来一本,亟寄校正,幸错字甚少。此书所用材料,今已少见,盖蒋介石好读阳明,以故台湾军人亦重阳明,如于清远、但衡今辈,不无一得。今日其书在台亦难找到,出版社亦已不存,其他中日注评,均是如此。予不久将全部中日《近思录》、《传习录》注释各书送给哥大图书馆,俾得保全。若能在大陆印行,亦鼓励王学研究之一道也。同僚谓台端三月二十离美,今来书谓四月六日返北京,恐台离美之前,《详注集评》尚未寄到。现由台北学生书局以一本寄香港中文大学李弘祺博士转寄台端以求教焉。
陈荣捷
一九八八、三月、廿三
来按:我在哈佛读到陈荣捷先生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觉得应向大陆出版界推荐,故陈老先生特请书局寄我一本,以便联系大陆出版事宜。
答陈来第八
陈来仁台:
四月廿九哥大最后一课后,学术博士论文考试。五月即入医院割症,住了医院十六日,现尚在家休养中。病中得接大札,知《朱子书信年考》与《朱子哲学研究》两书快将出版,此方引领而望。《朱子新探索》上月由台北学生书局印行,凡840页,现已嘱书局付港朋友转寄台端。又《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亦一并邮上,希多多指正为望。此祝
研安
陈荣捷上
一九八八、六、十二
答陈来第九
陈来仁台:前托香港中文大学李弘祺教授转上《朱子新探索》与《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两书,想已到达。《探索》必多错漏,万望不吝指正。大著博士论文,承领时已读一部分,近方毕读。读至4-79指出“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乃波罗提语,而非菩提达摩语,捷二十年前编Source book of Chinese Philosophy 时p.720尚未知出处,至《新探索》p.663乃云达摩语,盖从《困知记》。今再查《传灯录》,乃知果为波罗提语,是乃不细检之过,无可自恕也。P.670长沙杨金鑫函示论逸诗文实为胡青所作,胡青之文为杨教授所寄赠,而捷不检,误以为彼所撰也。杨教授又指出赵汝愚实死于衡州,故p.775注14应加“实死于衡州”。P668白鹤诗冈田教授函谓非朱子逸诗,而是唐人李群玉之诗。捷无李群玉诗集,已托哥大学生检查李集有无此诗,若无则冈田为是,而楠本(p.720)为非矣。拓本下题“晦庵朱熹”为冈田年前所寄赠,当时冈田并未指明为李群玉之作,故以朱子逸诗待之。博士论1-24指出刘镜乃刘叔文,而非刘叔光,是也。捷依《渊源录》与《朱子实纪》等书作刘叔光,以光与镜意义相近,而未审语类文集均用叔文无叔光者,是亦不检之过。《朱学论集》259以象山之书为贺朱子江西提刑之除,诚如博士论文4-62所指,则更谬矣。关于《仁说》,关键在朱子何时得薛士龙死讯,可在癸巳1173亦可在甲午1174,盖婺州通讯常在半年以上,捷据《渊源录》成于1173六月,朱子欲作《渊源录》时尚待薛士龙找寻材料,故捷云《仁说》大定于1171也。博士论文4-27以“三载关心”之诗为铅山追和,铅山之晤1179隔鹅湖之会1175已是四载,非三载也,故此诗恐在铅山之前。论文同页以新篇为传心诗,捷亦不敢赞同,盖鹅湖初会时子寿已举此诗,无需再出以示朱子也。论文1-26似释“非诬”为不是诬,核以下文,疑以释“非”为诽或毁之为愈也。此皆是小节。论文在内容方面新见迭出,方法则考据精详,皆以引语为证,而引语又选择精当,非普通论文改头换面之比也,可喜可贺!1-79字太细亦潦草,屡读未明。此祝
暑安
陈荣捷
一九八八、八、廿五
来按:我的博士论文打印本在上年4月面呈陈老先生,他在此时才读毕全文,此信是就我的博士论文中的一些资料及年代问题与我讨论。惟其中所谓“逸诗”乃指《朱子新探索书》中第一○四节所录而言。此书陈老先生六月已命书局寄香港李弘祺教授转我,但我此时仍未收到。“1-79字太细亦潦草,屡读未明。”是此信的最后一句,应当是指我的打印稿博士论文中的两句话打印不清,即下封信中所说的理气同异章中的一段。
答陈来第十
陈来仁台:昨日修一长函,中午付邮。下午即接十九日来信并《朱熹哲学研究》一书。兹承命剪出理气同异章末红笔一段付上,即函内所谓难读者。《朱熹哲学研究》页116注有“拙译陈文《论朱熹与程颐之不同》,载《中国哲学》第十辑),此文捷未之见。捷有《中国哲学》第一至八与第十三辑,但无第十辑,曾托友人代定购,但无下文。敢请代找一本付下,若找不到,则请复印尊译一份,并书明第十辑年月为盼。《朱子新探索》与《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两书已于六月底由香港中文大学李弘祺教授转上,来书并未提及,岂尚未收到耶?抑早已收到并有信报及而此信邮误耶?北京方面,张岱年、张立文、冯友兰、汤一介、任继愈、冒怀辛、蒙培元等均各赠《朱子新探索》一本,只有蒙培元七月卅一日来信云已收到。岂其他尚未收到耶?然日本与国内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均已寄到矣。博士论文稿上下册捧读时曾以红笔划重要部分,并所有干支之年加西历年,期得暇当移至《朱熹哲学研究》,盖此书非常参考不可也。此祝
研安
陈荣捷
一九八八、八、廿六
来按:此信是陈老先生收到我的《朱熹哲学研究》新书后的回信。所说拙译陈文,是指我1981年翻译的陈老先生英文论文译文,时逢邓艾民先生前去杭州开宋明理学讨论会,便在会上将我的译文交给陈老先生看,陈老先生看后,在译文稿上批有“译文甚精”等语表示鼓励,译文后来发表在《中国哲学》第十辑。
答陈来第十一
陈来仁台:前数日得本月九日赐示,惠教甚详,恨不得朝夕共处,庶可学业日进也。将来再有发现,务请示知为望。兹就所知,逐项解释如下:
页33 南康应改尤溪,朱生有误而予不察,无以自恕也。
页34 牧斋 予疑“牧斋净稿”乃指朱子之书斋,而非其号,如文集卷六“云谷杂诗”乃指其地,非指其名,不审是否。
页60 朱子第三女,我知赵师夏兄弟为朱子孙婿(朱子门人,页二九六),惟不知第三女先许赵师渊,请示出处。
页94《遯》之《家人》予未见《朱子言论同异考》,著者是韩国何时人?请示。来(示)“韩□学者”一字难读,大概比退溪更早。
页338 心法 西方学者受禅宗影响,皆以心言,故纠正之。
页572 朱子答南轩书愚以《朱子文集》本注“十二月”为丙申之十二月,因文集卷31答张敬夫第二十七书有云“顷与伯恭相聚”,而卷33答吕伯恭第四十八书云“昨承远访幸数日款,诲论……别忽五六日……熹十二日早达婺源“,此必为丙申赴婺源省墓之事。台端谓《南轩集》中答朱子书在丙申,不知指南轩何书?王懋竑亦系此书于乙未,愚不敢赞同。
页555 朱子初会东莱,王氏谓“必在此数年间”,愚谓“约在丙子”,似无冲突。
页595 得之文卿台所赠北京本标点《朱子语类》有此注。
页646 了老 朱子数提陈了老,语类卷一二六第一一八条杲老与陈了翁并提,故乃信了老是指陈瓘,然当托人查长庐清了之生年。
页666 籍溪应召愚依叶公回《年谱》,以籍溪应召在己卯,与台所见无异。《系年要录》材料甚佳,应采用之,以使内容较为充实。
所云应增朱子与陈亮一条,甚是。当时以王霸之辨以外材料甚少故缺之。现正为台北大东书局写《朱熹》一书,定当加陈亮一节也。《传习录详注集评》179以《大学旁释》为伪,系据佐藤一斋,一斋原书未见,但三岛复之《王阳明的哲学》563详述之。夏威夷之会当不在远,老兄题目似以神秘主义为宜。因与会者多为哲学家,而非汉学家,恐未懂四书为何物也。朱子和陆子寿诗,仍主三年之说,附末《朱熹》书稿两页,以博一笑。专此即颂
年禧
陈荣捷
一九八八、十二月、廿九
来按:此书所答各条,应是对我关于《朱子新探索》的意见的回应。此书在台学生书局1988年四月出版,陈老先生出版后在当年六月让书局寄香港李弘祺教授转我,且征询我的意见。六月底李弘祺教授转寄我,但因假期未到学校,故我收到时已在九月。因此书篇幅巨大,涉及极广,我在十二月九日给他的信中列举了我读此书的一些意见建议。而此信乃是对我十二月九日信的答复。“朱生”即朱荣贵,时为哥大博士生。至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之真伪问题,是我当时写《有无之境》时遇到的问题,故向陈老先生请教。
答陈来第十二
陈来仁台:
上月廿八来示敬悉,径即去函台北学生书局,极力推荐,候其反应如何,当即奉告。朱子巳女婚事,予未考应仁仲书,不知赵氏为谁。虽知师皙师夏为朱子孙婿,然未敢定此婿为谁也。接来书后即去函Univ. of Hawaii Press 设法加入,但恐页版经已排定,不知能否添入耳。近写“中”字概念之意义,以“允执厥中”当作心字解,因通篇《大禹谟》无《中庸》之意也。只是执心,故可作守心解,但仍生硬耳。草此敬祝
研安
陈荣捷
一九八九、三、廿三
来按:陈老先生因看我的《朱子书信编年考证》迟迟未出版,便向台北学生书局推荐,以期促成此书的在台出版。四月学生书局总编辑到北京,期间与我接洽此事,初步达成出版意向。
答陈来第十三
陈来兄:昨日得收本月十八赐示,欣知起居绥和,学力日进。又喜知已收到《传习录详注集评》,此为1988年二月修订再版,页473印明再版重印,希望学生书局不至太过糊乱,以初版付上也。与韩国合作搜集朱子语录大全,诚是一件大事,前日夏威夷朱子会议福冈九州大学冈田武彦教授曾影印九州大学所藏孤本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为该会纪念,想冈田教授等对于池录等等必有所闻,韩国尚存我国古籍不少,日本亦有,不妨访寻也。今日得学术书局复书,急复印付上。台湾香港日本欧美研究朱熹之人究不若大陆之多,尊著出版仍以大陆为宜。若必须在台北出版,则照学生书局来函办理,亦无问题。捷五种书均以平装本定价百分之十五为版税,每年计算两次。过去三年,1986《朱子门人》售55本,《朱子论集》67本,又去年《传习录详注集评》196本,《阳明与禅》187本。1987年为28/20/218/126本。去年为60/68/206/93本。又去年《新探索》售288本,销路并不太大。且版税不能出境。以往捷幸得友人将台币转换美元,并无阻碍。如台决定在台出版,可直接寄稿往台北市和平东路一段198号学生书局,或托友人由香港转寄。若寄来捷处转寄亦可。捷可以飞邮寄去,需一星期耳。惟必须复印一份留存,以防邮失也。
陈荣捷
一九八九、四、廿八
答陈来第十四
陈来我兄:在夏威夷再面甚快,惟未暇长谈,至以为憾。回匹兹堡后即函告Urbana之Illinois大学教授Patricia Ebrey君,仁台有《家礼考证》一文。彼已译《家礼》为英文,并撰论文详举宋元明清诸儒对于《家礼》之研究,现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已允印行其译文与论文,分为两册。彼接我信后即来信求借大文与考证朱子书信专著,现将专著寄佢,惟论文则遍寻不获,必是遗失,敢请影印一份,航空寄来为望。捷十月六日礼五下午二时左右抵北京,翌日上午即开会,开会后旅游敦煌,由上海出境,是则时间太促,或竟失之交臂。捷将携Source Book来,可以托人转交,未审六日四时以后 兄在何处,住宅有无电话。捷申请住前门饭店,但会议委员会尚未证实。委员会有电话,其号码为2565283,或可电话一询。如能会面,则至幸事。又欲拜访张岱年、冯友兰二老者也,此祝
研安
陈荣捷
一九八九、九、二
来按:1989年7月30日-8月12日在夏威夷举办第六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因陈荣捷先生的提名,我受邀参加了此会。在会上我把6月刚刚出版的《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一书呈送先生。因先生是这次大会的主要组织者,在夏威夷老熟人又多,故在会中未能得便与先生长谈。但先生对我甚为关心,不仅当面对我赞许《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一书,并且在会议期间为此书做了一份索引,又在某晚在我房间门口放了一袋水果,我对此心存感谢,自不待言。我1988年春在哥大时,我的办公室也在Kent Hall,当时曾见到伊佩霞来找陈老先生,请教有关《家礼》的问题。1989年6月我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朱子家礼真伪考议》一文,在夏威夷会上曾面呈此文的复印件给陈老先生,所以他回匹兹堡后立即告诉伊佩霞。
答陈来第十五
陈来我兄:九月二日邮上一函,计已到达。现接委员会来信,指定北京饭店为捷居留之所。现定十月六日礼五下午二时十分抵北京,大约四时可到北京饭店。未审是时台端可否同赴访候冯友兰与张岱年?晚上如无别约,可在饭店同用晚饭。是晚有在三藩市长大之刘玉珍小姐来饭店找我,故我亦请其共饭。此女用英语作诗,现来天津外文学校教授英美文学,与我从未会面也。关于《传习录详注集评》,捷以学生书局既刊“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则中华书局亦可印“详注集评”,不意今接学生书局来信,竟不同意,如此枉费我兄一场心血。捷与学生书局签有关约,不愿破除,已另函中华书局梁运华君,敬谢盛意矣。此祝
著安
陈荣捷
一九八九、九、十四
来按:我于1989年4月中收到《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后,即交给中华书局总编辑陈金生先生,期介绍此书在国内出版。因台版错字较多,陈金生先生曾与我谈过一次。由此信可见,后来中华书局安排了哲学编辑室梁先生负责此书编辑。但由于学生书局握有版权,而不同意此书在大陆出版,故此项出版最终未能实现。
答陈来第十六
陈来仁兄:
现中国民航无故遽将早已证实之座位取消,改乘下次班机,如是将于六日下午八时以后方能到达北京饭店,恐是晚共食与同赴访候冯张二老之议太迟。捷翌日(七日)下午作学术报告,不知上午程序如何,未知你与冯张二老参加会议否?否则何时可以会面及访问二老,请留言在北京饭店为盼。
陈荣捷
一九八九、九、廿四
来按:10月7日—10日中国孔子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曲阜顺利举行。10月8日下午,江泽民总书记会见了部分外国学者,进行了友好的交谈,陈荣捷先生也参加了会见。陈荣捷先生九月二日、十四日来信及此信所说的开会即是此会。会间我陪陈老先生在北京去过几个地方,也曾陪他在北京饭店共饭。
答陈来第十七
陈来仁兄:北京再会甚快,然化费台宝贵时间多矣。回来赶撰书评,意尔忘付Source Book,及至记起,则所存三本皆未改正之版本。今日已函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直寄订正本一册寄兄矣。明日又寄《北溪字义》英译一本与香港中文大学钱穆讲演集一本,由海邮付上,如兄已有此两书,请转赠别处为盼。秋凉千万保重。此颂
研安
陈荣捷上
一九八九、十一、十二
来按:此信所说“香港中文大学钱穆讲演集”即1984年陈老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钱穆讲座”的讲演结集,名为《朱熹的生活与思想》,1987年出版。
答陈来第十八
陈来仁兄:十二月廿九赐示早悉。捷在北京邮付书籍,上周方到。在途足足三个月。故资料书恐亦须时。想此时已到达。捷Chu Hsi:New Studies最近由Univesity of Hawaii Press出版。数日后由海邮付上一册。请祈教正。此书即用《朱子新探索》之材料。惟改百余条为三十三章。又减去遗墨、遗文两项,以难译也。又增补数处新材而已。徐爱卒年以丁丑(一五一七)为合。盖《明儒学案》用丁丑,而Goodrich与房兆楹联合编之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亦同,二氏极重考据,当无误也。
陈荣捷
一九九〇、一、廿二
答陈来第十九
陈来仁兄:三月廿三来信经已收到。欣知资料书经已抵达,此书现正在台北翻译中,《详注集评》之“于中”(第二零四条,註4)则早已知其姓夏,《阳明弟子传纂》作“子中”,《传习录》作“于中”,捷任简其一,盖以“子中”较“于中”为普遍,别无证据也。今《全书》亦用“于中”,则“于中”为胜。《中国人名大辞典》谓夏良胜字“於中”,又一旁证也。现忙于撰《近思录详注集评》,不用英文本之评语,而别采评语,以朱子为主,而于宋明清诸儒对于《近思录》有所发挥或补充者,亦采用之,稍费时日耳。阳明大著以先睹为快。此祝
著安
陈荣捷
一九九〇、四、十
来按:此信所说“阳明大著先睹为快”,是指我向他报告我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书《有无之境》已经完成并交付出版。因为陈老先生不仅深入研究朱熹,也重视王阳明的研究。我上两封信和他讨论徐爱的生年,以及于中为夏良胜的字,就是《有无之境》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答陈来第二十
陈来仁兄:
上月来信已到,吾兄不断有所发现,学术界之幸也。下周赴台北“中央研究院”例会,兼送《近思录详注集评》稿到学生书局。此书比英文译本用功特多。译本引朱子语二百八十余条,今则增至八百以上,且皆详其出处。此外引注家叶采、茅星来、江永、张伯行、陈沆与宋元明清诸儒之语亦颇多。陈沆之《近思录补注》我在东京大学发现,国内论《近思录》之著作均所未提,恐国内已失传。请查北大图书馆有无此书。若是东京大学陈氏之书为孤本,则我设法在台北印行,使归故土。若能于电话去北京中央图书馆一询更妙,但不必劳驾也。
陈荣捷
一九九〇、六、二十
答陈来第二十一
陈来仁兄:
六月二十日函询北大图书馆有无陈沆《近思录补注》,未知收到否?近阅某人博士论文,知台有“朱熹观书诗小考”载《中国哲学》七288-290,此文未见,敢烦复印一份从飞邮寄下,至所期盼。此候
暑安
陈荣捷
一九九〇、八、一
答陈来第二十二
陈来仁兄:本月十五日来示已悉。陈沆之《近思录补注》,北大图书馆既有刻本,则学生书局自不用复刊。而兄亦不须查问北平图书馆矣。五十年代大陆水陆不通,无从查问,遍查台港各处均无藏本,诸书亦未提及,遂以为佚。今则当于《近思录详注集评》改正矣。《观书诗小考》已收,甚谢。阳明哲学书以献鄙人,感激之至。昨检稿件有《陈来朱熹研究》文,不忆何时所作及为何而作。遍查与台来往书札,均无消息。兹付上一份,不知可在台北发表否?台北现目发表大陆学者论文甚多,亦一好现象也。文内用简体字,疑为大陆刊物而作,但不复忆清楚矣。此候
夏祺
陈荣捷
一九九〇、八、二十
来按:信中所说《陈来朱熹研究》一文,是上年陈老先生在北京开会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向他约稿为拙著《朱熹哲学研究》撰写的书评。老先生很快写好交稿,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二日陈老先生信中所说“回来赶撰书评”,即指此事。该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但老先生一年后已不记得原委,故将书评稿又交辅仁大学的《哲学与文化》发表。又按《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此书评时删去一些文字,并非全文(其实书评不长,删去的是老先生对拙著的表扬之辞,何以如此,甚不可晓),好在又得在《哲学与文化》全文发表,保存了全貌。
答陈来第二十三
陈来仁台:
昨从西岸归,得读八月廿九手书,喜知阳明之书快将出版,企予望之。愚将与有荣焉。方塘诗小考,早已拜读,远胜于附会某地方塘之作矣。福州武夷之会,愚准备参加,初时程序表本有五夫里之行,后乃删去。愚以为可惜。虽曾访问,亦想再往。今接秘书长杨青来函,谓秘书处将备专车前往,如兄能来,可一齐去,则更乐也。此祝
愉快
陈荣捷
一九九〇、九、十七
来按: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主办的朱子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当年10月在武夷山举行。“福州武夷之会”即指此。我的信中,告知先生拙著《有无之境》将题“献给陈荣捷先生”,故此回信谓“喜知阳明之书快将出版,企予望之,愚与有荣焉”。
答陈来第二十四
陈来仁兄:
武夷山之会,仁兄未去,殊不足惜。会议程序凌乱,无学术意义。闻辛冠洁开会讨论,群鸣不满。然予此行非无收获,得与诸学者再会,亦一乐事。而初次谒朱子之墓,与朱荣贵同到蒲城访真德秀故居,均是难得之事。阳明画像,以冈田武彦所著《王阳明与明末的儒学》所印之半身像为最佳。此像为黄节所藏,楠本正继1930在北京摄影,款题新建伯,可知此是晚年肖像。小孙善于照相,昨已着其撮照。惟彼须携回日本自行冲洗相片,然后寄来,乃可转寄我兄。想台恐非急需,当无问题也。此候
教安
陈荣捷
一九九〇、十一、十二
来按:拙著《有无之境》出版过程中,我本欲加一幅王阳明画像,盖英译《传习录》封面即王阳明画像,因请教陈老先生选何画像为佳。后因陈老先生寄来画像时书已印出,故未能实现。
答陈来第二十五
陈来仁台:十二月廿五手示经已拜读。“穷天下之理,尽人物之性”出于《周易本义》,《说卦传》一节,谨此致谢。及查《周易本义》,则已愈此段用红笔抹出,而竟忘记。引语来源之缺,今得指正,是诚幸事。同页(806)第一条“某少时为学”,则已于页11注17改正为语类115第41条矣。本月三日寄上一札,附王阳明像,想已收到。来函谓朱子“望山怀释侣”之诗乃怀已死之道谦,捷不敢谓然。我疑是出入释老、未受李侗熏染弃佛归儒时青年之作,只道好佛情意,下文云“盥手阅仙经”可以见矣。(文集1:10a)道谦必朱子年长廿余岁,朱子祭文屡称师,不谓伴侣也。写《朱子新探索》时未知胡适关于道谦之考据,及得其手稿影印,乃即加入《朱熹》,而于《朱子新探索》页639增补七八十字,以备再版时加入矣。友朋之中,我兄赐教最多,希望以后源源不绝也。近得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奖,得奖状一张,金质镶珊瑚奖章一枚,台币四十万,等于美金一万五千,即以分赠Dartmouth、Harvard、Chatham三校,借花敬佛而已。哥大方面早已应允赠送藏书,所值更多也。此候
春祺
陈荣捷
一九九一、一、九
答陈来第二十六
陈来博士:
接二月来信,知升正教授,可喜可喜!此是意中事,时间问题而已。顷阅书目季刊,知《朱熹哲学研究》已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今后台湾学者可以阅读,诚是盛事。据云此书有440页,比北京本多七八十页,未知有无更换抑或加上拙作书评、索引、书目等等,请祈示下。若果用拙著书评,请示下何页至何页为盼。夏威夷之会,韦政通亦有……学术水准不高,然参加国际会议亦可扩大视野也。惚此即颂……研安
陈荣捷
一九九一、四、十五
来按:两处……,乃是信打开时,粘连处撕破,字迹已经不清。《朱熹哲学研究》台版于一九九〇年十二月。陈老先生见台湾的《书目季刊》登载的《朱熹哲学研究》台版书讯页数颇多,问我是否将他为此书写的书评增入,这就是后来华师大《朱子哲学研究》加入了他的书评的起因。1991年2月“‘文化与社会’国际研讨会”在美国夏威夷东西中心举办,我去参加后向陈老先生报告。韦政通也参加了此会,大概他也向陈老先生报告,并说此会会议学术水准不高,所以陈老先生在信中提及。韦政通所说也是事实,不过此会本是杜维明先生举办的主要以沟通交流文化观念为目的的会,不以纯粹的学术论文交流为主。
答陈来第二十七
陈来仁兄:
上月二十六日赐示敬悉。阳明书以先睹为快。学生书局稿本甚多,我之《近思录详注集评》经已交稿一年,至今未对稿。若交别处印书馆,或可较快问世也。去年十二月往台北接受“行政院”文化奖,得奖状一张,奖章一枚,台币四十万,相当于美金一万五千左右,即以奖款分赠Harvard、Dartmouth、Chatham三校,每校五千,哥伦比亚大学方面,则早已应允以藏书送该大学,所值不止五千元。最近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以李登辉为会长,以我等领文化奖三人为副会长。此会富有政治意味,我本不欲卷入漩涡,惟却之为不恭,所幸只挂名而已。夏威夷之行必甚快意。此颂
文安
陈荣捷
一九九一、五、十三
答陈来第二十八
陈来兄:
昨从台北归,得收大作《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尚未读,从目录可知,与普通阳明之书有异,尤其是第十一、十二两章,必有特见之处。在台学生书局丁董事长专与沈主编来访,谈半小时。予问及朱子年考一书,据云大陆既已印行,台北版一定亏本,言下有不了了之之意。予意向文津出版社方面进行,较为有望。此候
暑安
陈荣捷
一九九一、六、九
陈荣捷先生写给我的这些信札,对我个人而言是非常宝贵的。由以上陈荣捷先生答书可见,他在85-90高龄的五年间,以全幅精力,从事于朱子的研究,席不暇暖、念兹在兹,孜孜不倦、不遗余力;而对于青年学者,他总是平等相待,不耻下问,大力提携。其大家风范,永昭世人。
谨以此文纪念陈荣捷先生诞辰120周年。
原文载丨原文载丨原载《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