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六讲回顾|李巍:从类比看人性——理解儒家的一个视角

       2021年4月7日19:00,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年研究生哲学前沿讲座系列第六讲《从类比看人性——理解儒家的一个视角》于锡昌堂801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巍老师。

·

       讲座开始前,陈少明教授首先介绍了李巍老师的研究方向,并指出其分析进路的研究所具有的特色与意义。之后,李老师最先指出从类比的角度关注儒家的人性学说,是为了避免中国哲学的研究陷入语言贫乏的困境,并期待能对儒家人性学说的解读提供更确切的知识成果。

       讲座的第一部分是从人性与政体结构、物理运动、声音现象的类比入手,探讨性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主要内涵。其中,讨论儒家对人性结构与政体结构的类比,是为了说明人性作为禀赋的不同成分,并尤其引出在生理成分之外有无道德成分的问题。通过揭示人性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在儒家的论述中被类比于感应式的触发运动,并具体到声音触发回响的运动,李老师讨论了人性作为本能的意义,并明晰了儒家对道德本能的看法就是人性能对环境刺激产生道德上的即时反馈。讲座的第二部分是通过揭示儒家对人性的讨论如何类比于植物的生长、产物的制作和作物的培育,来说明人性与行动的关系。李老师尤其强调,虽然人性概念在早期中国引起普遍关注,但只有儒家是以性为初始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尤其是行动的善。比如孟子,是将“性善”与“为善”类比于植物的萌芽和长成;荀子则不同,是将之类比于原料和产品的关系。因此在早期儒家,人性是在生长与制作的不同意义上充当了道德行动的初始条件。而汉代的董仲舒,其关于作物培育的特殊类比则是对以上两种意义的行动条件的综合。但李老师强调,这种综合不是在理论层次,而是在做类比的经验原型的层次。他还附带指出,今天关于儒家人性论的综合,尤其是综合孟荀,反映的主要是研究者自身对理论的偏好。

·

       最后,李老师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儒家论性的学说不是基于抽象的理论,而是直观的类比,即关于结构、运动与声音的类比,用于刻画人性作为自然本能的意义;关于生长、制作与培育的类比,用于刻画人性作为行动条件的意义。陈少明教授对本场报告作了总结,他认为李老师从类比来谈论儒家的人性学说,是一种能沟通于经验生活因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视角。之后,李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回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供稿人:李宇)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