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五讲回顾|马天俊:《资本论》的二元世界观

   

·

       2021年3月31日19:00,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年研究生哲学前沿讲座系列第五讲“《资本论》的二元世界观”在锡昌堂801举行。

       主持人陈少明教授在开场中对主讲人马天俊教授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进行了介绍,尤其指出马老师在哲学修辞学方面较为独特的研究,由此引入了本讲的主题。

       马天俊老师首先对近些年《资本论》的哲学研究做了反思,与之相比照,他将自己对《资本论》的研究定位为一种“哲学批评”。其后马老师简要阐述了讲座的主要思路:其一,基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前哲学的世界观——哲学——后哲学的新世界观”的理解框架,《资本论》属于后哲学的;其二,《资本论》预设世界观,而且是二元的,变形论[原子论]强调不能无中生有,化身论[道成肉身]却正是无中生有,二者在哲学上截然对立,故而无法从《资本论》中萃取出融贯的哲学。

       马天俊老师围绕马克思与哲学的关系和马克思对哲学的批评所具有的对哲学的意义进行了扼要说明,由此奠定了分析的基本框架。马老师指出,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不能有马克思哲学,后世之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另有意味和根据。马克思没有哲学并不意味其思想的缺憾。马克思通过对哲学所做的意识形态批判而超越了哲学本身。马克思曾对哲学寄以厚望,但逐渐认识到要实际地改变世界哲学是不够用的。哲学本身作为一个独立领域被扬弃了,它以世界观形式继续存在,服务于更高的实践目的。

       在此前提下,马天俊老师对《资本论》所承袭的作为世界观的哲学性因素做了细致剖析,主要围绕变形论[原子论]和化身论[道成肉身]两个方面展开。“变形”即形态变化,在马克思那里,劳动过程不过是物质形态变化的过程,这种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恒前提,变形论之哲学渊源可溯至古希腊之原子论。化身论源于基督教传统中道成肉身的主张,马老师结合相关神学史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介绍,指出一旦道成肉身本身成为传统,它就会成为理解其他问题的启发性源泉。通过分析《资本论》文本,马天俊老师指出,在商品关系中,通过“化身”,无形无相的人类劳动有了可感觉的对象性,这是人类劳动的道成肉身,这也是《资本论》学说的一大特点。“化身”与“蛹化”、“对象化”、“物化”等语汇具有家族相似性,共同构成《资本论》理论言说的深层概念结构。在根本原则上,变形论与化身论是异质的,它们不能构成融贯的哲学。而作为世界观要素,在实践意义上,它们倒可能相得益彰。《资本论》是后哲学的。

      最后,通过阐释马克思所讲的“史前时期”,马天俊老师回到哲学与实践的一般关系问题上,强调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主要是讲道理,求真理,就其自身而言哲学并不直接关涉实践,反而是自觉与实践拉开一定距离,如此方能成就抽象的一般的理论普遍性。这就是理论态度。假如以实践态度从事哲学,时刻惦记着实践,这样往往既做不好哲学,也会失去哲学可能对实践起到的客观作用。

       陈少明教授对本场报告作了总结,他认为马老师关于《资本论》二元世界观的阐释,为阅读《资本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深化《资本论》研究,对讨论马克思与哲学的关系,提供一种有冲击力的见解。马老师围绕哲学与实践的关系、化身论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影响等问题与同学们交流了进一步的思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1

 

(供稿:梁振)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