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一讲回顾|潘大为:“克己”与“克性”:中西对话、语言多样性与哲学翻译
发布日期:2021-03-07
2021年3月3日19:00,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年研究生哲学前沿讲座系列第一讲《“克己”与“克性”:中西对话、语言多样性与哲学翻译》在锡昌堂801举行。
主持人陈少明老师介绍了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的缘起,指出学习哲学的重点不是学习一种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效法哲学家做哲学的过程,本系列讲座将汇集各个哲学领域和各种进路的讲座,着重呈现哲学思考的过程。
主讲人潘大为老师从介绍自己的哲学翻译经验入手,指出翻译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但在实际上,在不同哲学传统的对话中,翻译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性因素,而是始终处于比较研究的方法论中心。哲学翻译中的思想交会可区分为三个层次:语义对应、概念挪用和思想创造。为了说明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潘老师以明清之际“克己”概念的跨文化诠释动力学为对象,分析了17世纪来华传教士艾儒略译介灵魂论的过程中的中西哲学对话。潘老师提出,东方与西方,“克己”与“认己”,“率性”或“克性”,中心问题是如何翻过思想与语言交会的层峦叠嶂,抵达自我意识的伦理解放。传统之下和传统之间的“人”,而不是概念,才是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中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因素。
讲座还分析了“I love you”的中文翻译问题。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