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办60周年系列报道|中山大学哲学系“做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暨《冯达文文集》发布会圆满举行

“”

文集书影

       

       2020年12月13日,“做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暨《冯达文文集》发布会在穗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师生、系友、朋友共襄盛会,庆贺冯达文先生文集顺利出版。发布会和报告会分别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李萍教授、陈少明教授主持。

 

“”

 李萍教授主持发布会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谭习龙老师、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梁晶晶同学带来精彩的琴、筝演奏,生动呈现了古代的圣贤形象。

       短片《我们的老师》向参会者生动展示了冯达文先生多年来的学思路途与学术硕果。冯达文先生介绍,起初并无编纂文集的想法,后经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83级系友、现河北教育出版社王书华编审,本系陈少明教授、陈立胜教授、吴重庆教授共同发起,李琪慧博士统领编辑工作,众多师生奋力整理,得成文集八卷,以飨读者。

 

“”

张伟教授致辞

 

       系主任张伟教授、文集主编王书华编审及吴重庆教授先后致辞。张伟教授代表哲学系表达了对冯达文先生的三重感谢:一,冯达文先生为本学科乃至整个人文学科培育了大量人才;二,冯达文先生致力于建构有机的学术共同体,创造其乐融融的学术氛围;三,冯达文先生做学术的实践蕴含着“做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导向,引导从中国哲学史研究转向哲学创作,启迪中大哲学人对方法论和治学方向的共同思考。

 

“”

 王书华编审致辞

 

       随后,王书华编审介绍到,自己多年来心中始终割舍不下中国哲学。去年与师友相聚,为贺冯达文先生八十大寿,筹划出版文集一事。因肩负冯达文先生和母系的期望,自己亲自主持文集的相关工作,过程中秉持高度尊重作者意见的原则,逢改必问、追求完美,以六个月高强度工作成就此书。

 

“”

吴重庆教授致辞

 

       冯达文先生的首届硕士生、“学生代表”吴重庆教授表示,冯达文先生育人无数,拥抱五湖四海,用“我们的老师”来称呼冯达文先生令人欣慰;冯达文先生的八十境界可用“爱与真”形容:爱如春风滋润大地,真如松柏坚忍不拔。

 

“”

李桦教授代表师友向冯达文先生与夫人献花致敬

 

       李桦教授代表师友向冯达文先生与夫人献花致敬,王丽霞副书记(主持工作)代表哲学系向王书华编审赠送纪念品。

 

“”

南沙论道现场

 

“”

陈少明教授主持南沙论道

 

       论道环节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陈少明教授将冯达文先生的道德学问概括为学问平正通达、为人宽厚诚恳,如杯中酒,饮之不竭。

 

“”

冯达文先生致辞

 

       冯达文先生发言,首先感谢了河北教育出版社和王书华编审的辛劳付出,随后阐述了自己的治学理念。冯达文先生注重建立清晰的知识和形式框架,更以解决知识和价值、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为宗旨。具体到汉唐宇宙论方面,宇宙论作为一套知识体系有其特殊理路,以四时五行为代表的中国人的“类”的观念体现了宇宙论的认知方式,它讲述了天地万物在时空交会中的发生发展和这种节律对生命的影响,从生命对天地变迁节律的敬畏和感恩这一角度,知识得以转换为价值。宋明理学方面,有鉴于知识化、理性化处理方式在价值领域的局限和对生活实践的消解,特别重视泰州学派的“事本论”、“情本论”特质,倡导回到事情本身、回到生活实践本身。这也是冯达文先生对后学的殷切期望。

 

“”

高瑞泉教授致辞

 

       高瑞泉教授认为冯达文先生的工作方式继往开来,致力于现代知识与价值间如何和解的问题,以解决中国人谋求发展和安身立命的诉求。

 

“”

 景海峰教授致辞

 

       景海峰教授回忆,三十年前与中大和冯先生结缘,获赠《中国哲学的探索与困惑》,冯先生在中国哲学学科起步阶段便形成自己的想法,对后辈学者的引导春风化雨,富有感染的力量,十分难得。

 

“”

吴震教授致辞

 

       吴震教授将冯达文先生的学术特点总结为批判精神和开拓性精神,兼具对中国哲学史的总体把握和个人对哲学的价值性追求。其他与会者结合自身求学与工作的切身经历,分享了冯达文先生的言传身教对自己的影响。

 

“”

陈赟教授作报告

 

       “做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当天下午正式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带来主题演讲《儒道思想的分际——从冯达文先生的儒道研究谈起》。陈教授聚焦于儒道推崇的两种生存方式,以圣人和神人两种人格类型的差异为切入点,从方内与方外、圣人与神人、超越与圆满几方面解读两种生存格调的异同,从而达到深刻洞见:圣人能够兼游方内方外,知神人境界而不为神人所知,令超越的天道显现于世间而非屏绝于世间,成就而非消解世间的精彩,较之神人,境界更为完满。

 

“”

陈壁生教授发表评议

 

       陈壁生教授、刘伟副教授先后发表评议。陈壁生教授认为:将人格类型作为儒道分际的一种标准,不是为了说明其区别的标志性所在,而是为了揭示两者相结合的理论方式;在对两种人格的理解方式上面,儒家圆满型圣贤的人格通过隐圣于凡的方式实现了对超越型圣贤的超越,由此能够重新奠定儒道关系;这场演讲关注如何重新整合中国思想内部的问题,体现了对中国思想内部的文明论关怀。

 

“”

 程乐松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哲学系程乐松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概念化及其超越——回归自然的道家进路》。首先,程教授分享了阅读冯达文先生著作感想:一,全景式的思想建构能力正是老一辈学者的核心竞争力;二,亲亲的社会结构和本体论的生存结构的传递,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三,面对当代学术分裂的壁垒,提出建设面向未来、体现中国性的哲学的方法论关切。因此,程教授提出“概念化及其超越”的题目,以“自然”为例,介绍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概念化,揭示了中国思想在表述上的关联性和非概念化特征;其次,回溯了在整个西方哲学及其翻译引进的过程中“概念”和“范畴”的确切意涵;在此基础上,对“回归”进行重新定义,这样的“回归自然”能够成为理解道家思想的一条可能进路,开拓鲜活的思想创造的空间。

 

“”

邓联合教授发表评议

 

       邓联合教授认为,程教授的演讲涉及哲学史的工作和哲学的工作两个维度,这种工作难免将不同场景的语词抽离、做概念化处理,但语词的丰富性、当下性可能被化约乃至失真,程教授对此予以反思,提倡“回返”与“复归”、跨文本的关联。

 

“”

 张永义教授发表评议

 

       张永义教授提到冯友兰先生关于“实质上的系统”和“形式上的系统”的区分,程教授提示我们在赋予传统思想以系统时要把握一定尺度。

 

“”

 翟奎凤教授作报告

 

       最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翟奎凤教授带来主题演讲《儒家神话哲学通论:以〈易传〉、张载、王夫之为中心的讨论》。翟教授认为,《易传》奠定了张载与船山神化思想的话语系统,神化思想是张载与船山各自思想体系的核心。前有张载在体用论视域下借助《易传》来建构其神化哲学,后有王夫之以神化二字提摄张载哲学,对儒家神化哲学做开拓发展,呈现出儒学发展史上由《易传》奠基、由张载与王夫之发扬光大的神化哲学的谱系。

 

“”

陈畅教授发表评议

 

       陈畅教授提出三点感受:一,神化哲学有助于避免“气”思想定位的分歧,直接领略张载、王夫之哲学的根本内容;二,神化哲学表明,王夫之、张载“气”的论述可以转化为“神”和“化”的内涵,是回到对存在世界基本结构认识的一个精彩尝试;三,传统上“神化”和相关概念共同构成对形上问题的多层次界定,以构成儒家外王之学的理论基础,神化哲学如何展现儒家具体的社会政治关怀,是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

杨海文教授发表评议

 

       杨海文教授指出,一,将“神化”合看,先秦“存神过化”和“穷神知化”两种表达,涉及到事实和我们对事实如何认识的问题;二,将二字分看,“神”、“化”各为什么意思,如何脱离特殊语境、进入一般语境来定义,仍需更多哲学思考。

 

“”

       至此,研讨会全部议程顺利完成,“做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暨《冯达文文集》发布会圆满落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