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办60周年系列报道|中山大学哲学系系史展正式开幕

12月12日下午,作为献礼哲学系复办60周年系庆系列活动之一,“中山大学哲学系系史展”开幕式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一楼大厅隆重举行。

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强调,中山大学哲学系向来坚持与人类文明发展和国家复兴同向同行,努力追求做引领性学术,创下了丰厚的学术资源和优秀的学术传统。系史展既是对于前辈学人的致敬,也是对前人学术贡献与优良学术传统的珍视与继承,更是对于后辈学人与学生不断前行的激励。通过系史展览的筹备,我们发现、汇集和梳理了丰富的史料,加深了对于哲学系厚重历史感的理解,也又一次凝聚和升华了广大系友对于母校的深情厚谊。没有广大系友和学界朋友的无私捐献珍贵资料,系史展陈就会难免有所缺失而逊色不少。感谢为系史展陈奉献心血的各位老师、同学和系友,尤其是系史工作组的徐俊忠、吴重庆和周春健老师,为系史编撰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坚持立德树人和做引领性学术,哲学系的未来一定更加光辉灿烂。

徐俊忠教授代表系史工作组对于系史展陈筹备情况做了说明。他强调,大学系史是教育与学术的成长史,也是学人与学生的成长史。系史编撰伊始,就自觉地把揭示哲学系的学术发展过程与深层逻辑作为基本任务,并努力让系史成为温暖广大系友情感的精神家园。系史展陈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主题是“培土基业”,所揭示的是中大哲学系之于中国的哲学学科发展的意义;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探索新途”,具体地反映了新中国后,哲学系响应新时代的号召,探索哲学如何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大众的努力;第三部分的主题是“建设学科”,展示的是在改革开放中,哲学系努力于建设学科的开拓和进取,不断作育高端人才等所取得的成绩;第四部分的主题是“奋进一流”。他特别强调,“奋进”是动词,中大哲学系也确实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行列。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真正达成“一流”境界,仍需做出持续努力。徐俊忠教授特别强调系史展“结束语”具有反思性的两个观点,一是强调“唯有关注人的实践,关注千百万人的实践,哲学才能接脉于时代的精神,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一是强调学科建设不应满足于“既有的学科样态”,哲学的发展,需要更有锐气的学术创新意识,并自觉地践行“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思想。

开幕式由哲学系周春健教授主持。哲学系师生、历年毕业系友和学界友人出席开幕式。大家认为,这个系史展览,精致朴素大方,是中大哲学系发展历程的展示,也是中国的哲学学科发展史的缩影,也有情有义。让人倍感厚度与温度。
附:系史展陈大纲
一、培土基业(1924-1949)
1924年,哲学系伴随着“国立广东大学”的诞生而诞生,是中国最早的三个哲学系之一。中国的哲学基业,正是这批早期哲学系筚路蓝缕,不遗余力,戮力培土而不断繁华发展的。

文明路国立广东大学
二、探索新途(1949-1977)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标。哲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如何响应全新社会实践的要求,成为哲学人探索的新课题。
1952年,响应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的要求,中大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0年7月1日,经批准复系办学。
根据《中山大学报》1960年7月2日报道,复办哲学系的任务是“为党和无产阶级培养一批又红又专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能力,有科学知识又有劳动技能的一专多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工作者”。

《中山大学报》1960年7月2日报道
复办的哲学系下设哲学和政治学两专业,共有六个教研组:哲学教研组、哲学史教研组、政治学教研组、政治经济学教研组、中共党史教研组、形势与任务教研组。教师主要来自:中山大学马列教研室,包括罗克汀、刘嵘、夏书章等;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史教研组,包括杨荣国、李锦全、陈玉森、吴熙钊等;从北京大学哲学系调回部分教师,如马采、李曰华等。
复系首任系主任为杨荣国教授,副主任为刘嵘、夏书章。

杨荣国教授
杨荣国,1907—1978,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哲学思想史家。1929年毕业于上海群治大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兼任东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聘为广西桂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1946年7月被国民党逮捕。全国解放后,任湖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文学院长。院系调整期间,于1953年调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山大学学报》创刊主编,并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60年为哲学系复系后首任系主任。代表论著为《中国古代唯物论研究》(1940)、《孔墨的思想》(1946)、《中国古代思想史》(1954)、《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等。

复系后招收的首届本科生(1960级)

一张特殊的合影

1970级政治系徐文俊(左一)
三、建设学科(1977-2012)
“文革”结束,国家逐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文社会科学朝着学科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哲学系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事业不断跃上新高度。1995年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科学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美学等成学科建制地招收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次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哲学系位居第三。

1977年恢复高考,首届哲学专业“七七级”本科生98人。其中年龄最大的31岁,最小的16岁

刘嵘教授
刘嵘,1920-2001,浙江玉环人。194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由朱谦之教授推荐留校任教。195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马列主义基础研究生学业。哲学系复系时任系副主任,1975年至1984年,任中山大学副校长。著名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1978年领衔教育部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项目研究,1983年出版《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述》一书,是全国高校第一部系统概述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专著,被指定为全国哲学专业自学考试教材,其中第一章《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尼克.奈特(Nick Knight)教授译为英文,收录由其主编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来自中国的研究(1981-1989)》一书。招收全国第一个“毛泽东哲学思想”方向博士生。

李锦全教授
李锦全,1926年出生于广东东莞,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60年随杨荣国教授从历史系中国思想史教研室转入哲学系,历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84—1989)。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与武汉大学哲学系肖疌父教授联袂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影响广泛;1986年与南开大学哲学系方克立教授共同主持“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七五”及“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极大推进了当代新儒学研究。2018年12月,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李锦全文集》(十卷本)。
四、奋进一流(2012-2020)
进入新时代,国家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学校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以“三个面向”、“三大建设”、“三个首先想到”引领各学科不断迈向一流。

师资引育

出版的部分书籍、刊物
2019年8月31日,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参观“爝火不息”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

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山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其中,哲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2017年,中山大学入选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哲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双万计划”的发文
2019年,申报并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
2020年,申报并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