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马采文集》出版

马采文集
前言
《马采文集》初版于2004年,原收入中山大学八十周年校庆所编“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文库”,彼时受学校委托,笔者承担了文集的选编工作。在当时的“前言”、“后记”中,笔者已详述了马采先生的学思历程与学术贡献,及文集编撰的缘起始末,在此不再重复。今年恰逢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60周年,系里决定出版“中山大学哲学名家文集”系列,将《马采文集》收入再版。除少数字句上的修订外,文集篇目一仍其旧。
令人欣慰的是,马采先生在美学思想、艺术学理论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2019年12月24日,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纪念马采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座谈会暨《马采全集》编辑启动会”,追思和缅怀马采先生的学范品格,并正式启动《马采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我们期待着这部全集早日面世。
徐文俊
2020年2月16日
马采先生及其学术贡献
马采,别号采真子,字君白,一九〇四年四月二十日生于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一九二一年十月被广东当局公费派往日本留学,一九二七年在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师从日本著名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和田边元,后又改从日本著名美学家深田康算专攻美学,最后在植田寿藏教授的指导下,于一九三一年完成大学学业,获文学士学位。随后,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大学院(相当于今研究生院),在泷精一教授指导下,研究美学和美术史。一九三三年十月毕业后,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一九三九年初,被提升为教授;期间兼任中山大学研究院秘书,又曾兼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等校的特约教授等职。抗战初期,在广州与缪培基、关自恕、朱伯康、乔冠华等创办《现代中国》月刊,介绍西方学术文化,分析国内外形势,宣传抗日。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几经搬迁,马采教授作为迁校的先遣部队,先后辗转于粤西罗定、广西南宁、越南河内、云南澄江、贵州贵阳、湖南衡阳、粤北坪石、仁化扶溪等地。在中大西迁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期间,于一九三八年在迁校途中与哲学系助教陈云女士共结连理,从此,这一对患难夫妻相濡以沫,直至白头。
抗战结束后,马釆回到广州,先后任教于法商学院和珠海大学,一九五〇年被保送到南方大学学习,毕业后回到中山大学任教。一九五二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被调到北京大学任教,与邓以蛰、宗白华、朱光潜等同事。一九六〇年中山大学复办哲学系,他又返回中山大学工作,直至逝世。
马采教授是我国当代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博学精深,贯通中西。早年,他率先把黑格尔美学全面、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著有《黑格尔美学辩证法》《论艺术理念的发展》等论著,提出“创作与鉴赏正是艺术理念不可分割的两面。没有不被创作的艺术,也没有不被鉴赏的艺术。鉴赏便是创作,创作便是鉴赏。”其观点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被称为“马氏美学辩证法”。
抗战期间的一九四〇年,随校西迁的马采教授在昆明出席全国哲学学会第四次大会并宣读了论文——《论艺术理论的发展》。在粤北中大校区时,马教授还被聘为第四战区编撰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了《席勒的美学教育论》《中国美学研究导论》《美的价值论》等重要文章。
抗战结束以后,马采教授从研究德国观念论美学转向研究李普斯美学移感说,发表了《释移感》《论美——从移感说观点看审美评价的意见》,并将李普斯的“生命感情”与中国画学“六法论”的“气韵生动”联系起来,用一种跨文化的观点开展对中国美学的研究,发表了《中国美艺讲演录》《孔子与音乐》《顾恺之研究》《王维研究》等论著。马采教授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应创立一门艺术学,把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美学的对象是美,而艺术学的对象则是艺术,不可把美与艺术混为一谈。
马采教授还是我国当代美学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他与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一起共同开设了我国解放后第一次美学专题课,主讲“黑格尔以后的西方美学”,获得成功,从而奠定了我国美学高等教育的基础。一九八〇年,在昆明召开的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成立大会上,他提出“大力开展审美教育,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呼吁,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推动了美学的普及教育,丰富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从此时起,美学走向了社会,美育问题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重现。一九八四年,他被邀参加在蒙特利尔召开的第十届国际美学大会,因健康问题,未能成行。
在北大期间,马采先生还专注于中国画的研究,并与邓以蛰合作,在一九五九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汤垕(画鉴)》和《黄公望(写山水决)》(被收入中国画论丛书)。
由于马采教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他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广东美学学会顾问、中华全国日本哲学学会顾问等职。
在哲学上,马采教授精通西方哲学和日本哲学,尤其精通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就出版了《哲学概论》《原哲》等著作。《哲学概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是一本哲学入门教材;《原哲》以苏格拉底为中心,抒发了马采多年来研究古希腊哲学的心得,其对苏格拉底哲学人格的评价,投射了马采教授本人的哲学信仰和治学精神,深得后学者的景仰。抗战年间发表的《康德学派与现象学派》是国内较早涉及现象学的论文。晚年,他又出版了《世界哲学史年表》,这是外国哲学研究的浩大的基础工程,填补了我国在外国哲学基础研究方面的空白。
作为翻译家,马采教授翻译出版了一批颇有思想价值的外国著作,其中,费希特的《告德意志国民》是马教授的力作,是在抗战年间,有感于时局所需精神动力而倾力译就,该书被收入当时“世界哲学名著译丛”。马采教授还发挥其于日本文化与语言的专长,翻译了大量日文著作,其中有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基督抹杀论》《二十世纪的怪物——帝国主义》《近代日本思想史》和安藤昌益的《良演哲论》《自然世论》等。此外,还接受国务院的紧急任务,翻译出版了《萨摩亚史》这一历史文化著作。马采教授的这些译著,大大丰富了我国的学术文化,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
基于对于日本文化的造诣,在北大期间,马采教授还曾与朱谦之、李白华合作,开设了“日本近代思想史”专题课,在中国第一次介绍了近代日本最具特色的著名农民思想家安藤益昌。回中大后,他将教学与研究的成果加以归纳概括,完成了有关安藤益昌研究的长篇论文——《十八世纪日本杰出农民思想家安藤益昌》。
马采教授一生尽管经历政治运动的风风雨雨,甚至曾被冷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仍执着致力于学术研究,默默耕耘,淡泊名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以耄耋之年,与夫人陈云一起,孜孜不倦地耕耘于学术园地。其整理修订了以往的旧稿,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结集出版了《哲学与美学文集》《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和《马采译文集》。校注了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和《论画》并分别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和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晚年,他与陈云积平生收集的资料,按照他们在一九九二年出版的《世界哲学史年表》的格式,计划编撰一本六十万字的《美的历程——中外美学美术历史编年综表》,由陈云负责编撰中国部分,马采负责外国部分。陈云女士以八十五岁的高龄,抱病以惊人的毅力在编毕二十万字的《中国美学美术史年表》之后,来不及等到正式出版,溘然辞世。其时马采先牛已届九十五岁高龄,在爱妻去世之后,仍笔耕不缀,力图独力完成全书的编撰任务。可惜,天不助人,马采先生尚未完成这一任务,不幸于一九九九年三月二日与世长辞。
徐文俊
二〇〇四年三月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