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出版

“”

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

 

导论

       本论文集的主题是“日本哲学与跨文化哲学”,收录了当代日本哲学研究专家的15篇文章。依据文章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京都学派哲学”、第二部分“东西宗教哲学”、第三部分“西方哲学在东亚”。

       第一部分共收录8篇文章。前3篇主要环绕在日本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1870―1945)的哲学,如“纯粹经验”、“场所”逻辑、“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逻辑等重要概念及其引发的哲学对话,如和中国哲学(新儒家、华严思想、禅)、欧陆哲学(笛卡尔、莱布尼兹等)。第4、5篇文章分别针对后期田边元(1885―1962)的艺术哲学及宗教哲学来进行讨论,包含艺术创作、翻译的“象征”概念及“媒介”、“自我”概念之探讨。第6篇文章针对西谷启治(1900―1990)“空的思想”进行当代的逻辑探究,第7篇文章针对西谷战间期的宗教哲学与时局性发言进行批判性的讨论。第8篇文章环绕在大西克礼(1888―1959)的日本美学概念“物之哀”(もののあはれ)进行哲学式的探讨。

       第二部以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1906―1995)早期的宗教哲学思想为出发点,日本近代宗教哲学家清泽满之(1863―1903)的宗教哲学为终点,阐释出东西方他力宗教哲学的比较旨趣及意义。第三部以西方哲学在东亚的接受与转化为主。第12篇文章主要讨论现象学进入日本后所产生的跨文化哲学效应及其间文化论述所带出的当代性意义。最后3篇则是详细叙述康德(1724―1804)哲学在日本的接受史、历史脉络的变迁,并探讨康德和平论在东亚的现代性意义。此论文集希望能透过各种当代日本哲学研究专家的研究角度,呈现出哲学、哲学研究在日本的发展。以下提供每篇文章的概述,以便读者能俯瞰本书的整体样貌。

       藤田正胜的《京都学派哲学与新儒学在现代世界的角色》以“人文学必须实现自我与他者共存的理想”为出发点,在突显出西田几多郎的无主体经验论与笛卡尔、霍布斯的主体经验论之差异后,提出西田与梅洛庞蒂(1908―1964)主张放弃主客二元、回归具体事物的共通点。接着探讨造成西田与笛卡尔(1596―1650)之差异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语言结构,来证明两者哲学的特异性。在西田哲学得以成立的文化背景探讨上,举出铃木大拙(1870―1966)的无心论与世阿弥(1363―1443)《风姿花传》中“无心之境”的艺道论。最后透过检讨新儒家熊十力(1885―1968)《新唯识论》的实体论,来阐明其与西田哲学的共通处,并主张哲学透过上述不断地将自身相对化、让自己和他者对话,才能达到“自由的学问”之境地。

       藤田正胜的《见无形者之形、听无声者之声:以西田哲学为中心》试图透过阐释西田几多郎的场所逻辑来论证西田哲学为日本文化(一种广义的东方文化)建立理论基础的轨迹。此文首先说明西田场所论的形成奠基在西田对各种哲学的检讨,接着依序以亚里士多德(384―322 BC)的主体论、普罗提诺(204―270)的一者及镜子的比喻、禅思想中的明镜(《神会录》)、古镜(道元《正法眼藏》)及南泉和尚的“平常心是道”(《无门关》)等为基础,阐释场所论形成的过程及特色,藉此突显西田场所论与东方文化的根底――绝对无之间的关联。最后总结出西田的场所逻辑恰好可为“见无形者之形、听无声者之声”这一代表日本的情意文化建立理论基础。

       片山洋之介的《单子论与西田几多郎的哲学:关于一即多、多即一》旨在探讨西田几多郎继场所逻辑后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即“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的“一即多、多即一”之逻辑。此概念的形成极为复杂,但作者选定莱布尼兹(1646―1716)的单子论作为此概念形成的重要资源之一,首先检讨了莱布尼兹《基于理性的自然与恩宠之原理》与《单子论》中接近“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中“一即多、多即一”之逻辑架构的内容。接着指出西田摒弃莱布尼兹的上帝预定和谐论,主张矛盾对立的同一之世界才是真正的实在世界,藉此区别西田与莱布尼兹的世界观差异,勾勒出莱布尼兹单子论的西田哲学化及华严思想“一即多、多即一”之世界观的西田哲学化图像。

       上原麻有子的《田边元的象征诗:无即有、有即无的表现》以田边元晚年撰写的《瓦勒里的艺术哲学》为轴心,探讨田边的象征论、记号论及语言论。作者以法国象征诗人瓦勒里(1871―1945)的《年轻的命运女神》为主,讨论了田边对瓦勒里象征诗理论及其作诗行为的理解,并指出田边批判瓦勒里的诗学及艺术创作缺乏“无即爱、爱即无”的宗教转换行为,因有抽象化之嫌。在上述探讨之后,作者批判田边的语言论,认为田边主张“象征诗不可翻译”、“散文诗可以翻译”正是缺乏保罗利科的语言本质不可掌握之主张。作者认为语言必须和田边自身主张的象征、记号一样,只能是在“无即有、有即无”的转换行为当中呈现,不会有固定形相。

       田口茂的《田边元哲学中作为无的自我之媒介者》以自我(self)这一概念作为论文开展的核心,主张田边元的自我概念是日本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回应所呈现出来的结果。作者指出田边的自我有别于笛卡尔、费希特(1762―1814)、胡塞尔(1859―1938)所说的肯定性、无可置疑性的自我,是一种作为媒介(mediation)的、无法被固定的自我。此媒介(Vermittlung)概念虽源自黑格尔(1770―1831),但田边将它发挥到极致,提出绝对的、彻底的媒介,主张辩证法的统一是一种包含差异、矛盾的统一,而不是扬弃差异、矛盾的综合。此种作为绝对媒介的自我是一种自我和绝对无形成彻底媒介关系的自我。这一媒介关系或在媒介关系中的自我转化能得以成立,必须要有宗教的爱和大悲。

       出口康夫的《空的思想的逻各斯:重访西谷启治《空与即》》从西谷启治晚年最重要作品《空与即》中读取出“何谓空的思想的逻辑(逻各斯)?”的哲学问题,并试图为这个假设问题提供一个解答。作者认为《空与即》强调的是奇异逻辑、无逻辑(理事无碍的逻各斯)下的一元相,并非西方古典逻辑下的二元相。一元相包含宗教相(禅僧言论)与艺术相(汉诗、和歌、俳谐)。所谓空被西谷区分成“法义的空”与“情意的空”。作者借用现代非古典逻辑,即三值(ternary)的弗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体系中的悖论逻辑(logic of paradox),试图为一元相里的“法义的空”建构一个逻辑系统。在此过程中,作者讨论了西谷与吉藏(549―623)的空思想,认为两者的空思想皆采取“真矛盾主义”(dialetheism)立场,具有“非且超对立”的真理样态,最后论证悖论逻辑是一种可以满足空的逻辑条件的逻辑。

       杉本耕一的《战期间京都学派的宗教哲学与时局性发言:以西谷启治为中心》异于一般从外部的政治立场,试图从西谷宗教哲学的内部思想结构来批判他在二战期间的时局性发言。作者首先考察西谷《宗教哲学:序说》中的信仰、认识、体验这三种宗教立场,指出西谷采的是禅体验的立场。所谓体验是指经验主体的自我毁灭或消灭。这种脱自便是获得脱离原本自我的生命,亦即再生。此为一种“根源主体性”的体验。作者认为这种体验在西谷战间期的时局性发言中被援用在“主体的无”这一主张。然此主张却被“灭私奉公”的战争口号吞没,成为个人为国家牺牲、国家肆意膨胀的迎合理论,因而偏离了原本根源主体性的体验,亦即“主体的无”的宗旨。

       田中久文的《美意识“あはれ(aware)”中的表现问题》旨在透过探讨あはれ这个代表日本人情感及其世界观的概念,来思考日本人独特的美学。此文首先以日本近代美学家大西克礼及江户国学家本居宣长(1730―1801)的あはれ论为开端,检讨あはれ从个人情感的表露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美意识之发展。关于后者的讨论,作者举出人接触客观事物所产生的美意识之概念,即“物之哀”(もののあはれ)。这里引发出あはれ的美意识并非二元论,而是物我、主客未分的美学(情感)论述。与此论述同调的有西田几多郎、大森庄藏(1921―1997)、井筒俊彦(1914―1993)等哲学家。作者不局限在あはれ的认识论之讨论,进一步介绍大西主张あはれ的悲美带有形而上学或神秘主义色彩。最后以あはれ带有精神满足(大西的主張)为起点,讨论了あはれ的救济意义。

       合田正人的《从《列为纳斯著作集》中的意思与节奏谈起》以列维纳斯的《囚掳笔记》为线索,思考犹太教的“殉教”(kiddush hashem)或“称神的名”,并将此概念与列维纳斯囚掳时期的生活节奏进行连结。作者认为此一犹太教的囚掳生活节奏,是列维纳斯哲学的开端与本质。作者甚至直言在《列为纳斯著作集》的片段记述里,比如善、正义等概念仍是由节奏或节奏的断裂而来。节奏或节奏的断裂在《囚掳笔记》发端,可在列维纳斯的《有》《整体与无限》《别于存在或超逾去在》中窥见。比如《有》的“呼吸困难”(essoufflement)便代表节奏的断裂。节奏的断裂又意味着别样的节奏。可见一种犹太教的“殉教”思想在列为纳斯哲学中的发展与演绎。作者最后以此种列维纳斯节奏论展望节奏思想史的可能性。

       合田正人的《关于道德与宗教的一个考察:列维纳斯与清泽满之》以日本近代哲学家清泽满之宗教哲学的无限(者)、他力为出发点,检讨其内容的同时和列维纳斯的无限(者)、他律进行比较。作者指出清泽的无限带有根基论、他力信仰意涵,影响了西田几多郎的哲学发展。这和列维纳斯所谓作为“无=起源”、“无=秩序”的无限(者)有很大的差异。作者认为清泽“有限与无限是同体”的主张和列维纳斯“同与他”(Même et Autre)、“同中之他”(Autre dans le Même)有相通之处。相对于清泽将他力信仰的宗教置放在伦理之上,列维纳斯则将“宗教”视为同与他的伦理照面关系。关于两者伦理、道德论的比较,作者提出“同朋”与“邻人”概念来进行讨论,并以“责任”概念来思考两者的宗教(净土真宗与犹太教)哲学之异同。

       加来雄之的《探访清泽满之的宗教哲学:如来与他力门论述》旨在探讨近代日本净土真宗大谷派哲学家清泽满之以自身他力(如来)信仰为出发点,建构能总括所有宗教教义、思想的宗教哲学体系。此一宗教哲学建构的动机,来自宗教所直面的近代世俗化危机。作者认为清泽以对如来、他力作用的体悟为基础,建构宗教哲学及他力门哲学(总关宗教哲学与特殊宗教哲学)、进行宗派改革运动、提出精神主义口号阐释自身的宗教真实(实存)。清泽尤其赞赏西方哲学家艾比克泰德(50―135)的实学。因艾氏的启发,清泽认为所有宗教哲学概念的叙述并非来自对象逻辑的叙述,而是他力信仰的叙述。作者最后强调此种清泽的宗教哲学叙述能为近代日本佛教甚至是人类整体带来曙光。

       谷彻的《现象学与东方哲学:日本的“间”(awai)概念》试图藉由讨论存在以及存在与间(awai)的关系,对长期占西方哲学主导地位的“存在”或“实体”概念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个具日本色彩、以语言处理“存在”与“现象”(或显现)的现象学。作者以海德格尔(1889―1976)主张存在与显现的不可分离关系为开端,将存在分成名词与动词的存在(固定与动态的存在),分别检讨了中日文的“存在”概念,并指出日语的“存在”[あり(ari)、ある(aru)]具有持续出现状态的意思及系辞的功能。作者在讨论显现[うつし(utsushi)]时,说明此概念和媒介的行动有关。媒介行动的产生是在之间(awai)产生。间(awai)具有动词性,是一种你我、彼此、内外的相互媒介运动得以成立的空间。最后作者期待间(awai)的现象学能让异文化的媒介运动在其中得以显现。

       牧野英二的《日本的康德研究史与今日的课题(1863-1945)》以二战结束为界,试图藉由关注日本的康德研究倾向及其社会、思想背景,来阐明康德接受史的历史及社会意义。作者首先说明康德哲学文献在日本被翻译、其哲学被接受及研究的历史经纬。其次解明从明治初期推动近代化以来,到今日为止的康德哲学接受史及研究史的特征。最后阐明日本西洋哲学研究史中历史最长,也是最有实质成绩的康德哲学研究之意义和课题。作者最后藉由探讨“a priori”(超验的)、“transzendent”(超越的)与“transzendental”(超越论的)之翻译论争,来窥见康德接受史的一个片段。

       牧野英二的《日本康德研究的意义与课题(1946-2013)》这篇文章是上篇文章的后续,以二战后到当代的日本康德哲学接受史为重心,试图透过考察二战后日本康德研究史的意义及课题,来突显出从幕府末期到今日为止日本康德研究史的整体图像。作者将自己的康德哲学接受史考察整理出以下四个重点。第一、梳理了关于战后昭和时代康德研究的重构动向。第二、阐明了平成时代康德研究的多元化现象。第三、论及了康德研究与后现代的流行现象、语言分析哲学之间的影响关系。特别是观察了1990年代以后的英美哲学及哲学知识的分散化对康德研究给予方法上的影响之情况。第四、论及了日本在处理21世纪康德研究的课题时所产生的、从欧洲哲学到英美哲学的中心(亦即“心灵哲学”)的影响关系之转移现象。

       牧野英二的《日本的《永久和平论》研究及其课题》这篇文章虽和上揭两篇文章不无关连,但作者将考察重点放在康德《永久和平论》研究史的讨论及其当代性意义上。此文试图从审视康德所预见的现代社会之趋势与确认超越康德哲学之框架的当代课题这两个视点,来重新检讨《永久和平论》。在处理这些课题上,进行以下几个基础工作。第一,阐明《永久和平论》在日本的哲学研究上,所发挥的功能与意义。第二,深入日本的《永久和平论》之论争史,从和社会、思想背景之关连,来阐明其历史意义。第三,阐明日本的《永久和平论》研究之今日意义及课题。第四,探究跨国际民主主义(transnational democracy)的和平建构之可能性。作者在结论处并不讳言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有诸多限制和难以解决的课题,但也期望吾人能多借鉴该书的智慧,来思考当代诸多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

廖钦彬

2020年2月29日

 

后记

      本论文集收录了本人从2008年12月到2020年2月为止所翻译的15篇学术论文,其中有2篇文章译自英文文章。这些文章除了第10-12章未出版,其余皆已于以下论文集或期刊中发表。

1. 藤田正胜:《京都学派哲学与新儒学在现代世界的角色》,钟振宇・廖钦彬编《跨文化视野下的东亚宗教传统:个案探讨篇》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2年

2. 藤田正胜:《见无形者之形、听无声者之声:以西田哲学为中心》,陈玮芬编《近代东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现象》,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8年

3. 片山洋之介:《单子论与西田几多郎的哲学:关于一即多、多即一》,陈瑋芬・廖钦彬编《跨文化哲学中的当代儒学:与京都学派的对话》,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5年

4. 上原麻有子:《田边元的象征诗:无即有、有即无的表现》,陈玮芬编《近代东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现象》,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8年

5. 田口茂:《田边元哲学中作为无的自我之媒介者》,蔡振丰・林永强・张政远编《东亚传统与现代哲学中的自我与个人》,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

6. 出口康夫:《空的思想的逻各斯:重访西谷启治《空与即》》,《理想》,第689号,2012年

7. 杉本耕一:《战期间京都学派的宗教哲学与时局性发言:以西谷启治为中心》,《求真》,第16号,2009年

8. 田中久文:《美意识“あはれ(Aware)”中的表现问题》,陈玮芬编《近代东西思想交流中的跨文化现象》,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8年

9. 合田正人:《从《列为纳斯著作集》中的意思与节奏谈起》,陆兴华等编《法国理论》,第7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10. 合田正人:《关于道德与宗教的一个考察:列维纳斯与清泽满之》,“当代法国哲学中的伦理与宗教:跨文化的视角”工作坊(2018年9月22日 )论文集

11. 加来雄之:《探访清泽满之的宗教哲学:如来与他力门论述》,“东亚佛教与近代化问题”国际研讨会(2018年12月8-9日)论文集

12. 谷彻:《现象学与东方哲学:间(Awai)―日本的间概念》,“现象学与东亚思想工作坊暨心性现象学论坛”(2015年4月18日)论文集

13. 牧野英二《日本的康德研究史与今日的课题(1863-1945)》,李明辉编《康德哲学在东亚》,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

14. 牧野英二《日本康德研究的意义与课题(1946-2013)》,李明辉编《康德哲学在东亚》,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6年

15. 牧野英二《日本的《永久和平论》研究及其课题》,《中山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大陆关于日本哲学研究的积累尚处于初期阶段,笔者希望能借由此论文集的出版为更多想了解日本哲学或哲学在日本的研究与发展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源。期待这本论文集在“西方哲学在东亚”或“东亚哲学”等议题的思考上,能够有抛砖引玉的效果。在此后记的最后,笔者要感谢提议出版“思想摆渡”系列丛书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张伟教授以及为本论文集提供问世机会的所有师友。

2020年2月29日

于日本京都

廖钦彬

 

目录

“”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