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系李锦全教授荣获“二○二一年度汤用彤学术奖”


汤用彤学术奖荣誉证书

颁奖词
古语有云: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古之君子行于当行,不为法转;止于当止,不为法缚。
先生少年从文,浩然拂剑激浊扬清;
壮年治史,探幽取赜与古为新;
暮年通玄,万取一收轹古切今。
熔钧文史哲,兼综儒释道。
融合矛盾,承传创新。
述往圣学以益后辈思,为百世师而著天下法。
览群书以成通史万卷,一知行乃述大家之言。
引雏凤声清唤乎梧桐,育良驹蹄急驰骋天下。
奉时驰绩,薪火世传。
义理弥恒,音徽犹旦。
荣膺此奖,实至名归。

推荐语:李锦全,中共党员。1926年2月生,广东东莞人,1947年9月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1951年7月分配至中南文化部文物处,1954年10月调回中山大学历史系。1960年9月调入复办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历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1984—1989年出任系主任。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10月退休。曾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广东儒学研究会会长、广东哲学学会副会长、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康梁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顾问、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顾问、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广东岭南理学研究会会长、广东无神论研究会会长、广东老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个人著作有《海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华严原人论〉释译》(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年版)、《陶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思空斋诗草——忧患意识、旷达人生的剪影》(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4卷本《李锦全自选集》(前3卷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001年出版,第4卷由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岭海千年第一相——张九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李锦全自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现代思想史家杨荣国》(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李锦全集》(花城出版社2013年版)、《李锦全自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10卷本《李锦全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合著有《简明中国思想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简明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版、1975年修订版)、《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斗争》(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延边人民出版社1975年朝鲜文版)、《岭南思想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庄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参与主编《中国哲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哲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1996年第2版)、《中国哲学史纲要》(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共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991年版)、《现代新儒家学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从1992年起,“专人研究系列”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专题研究系列”由辽宁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杨荣国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
主要获奖有:1985年,《是吸收宗教的哲理,还是儒学的宗教化?》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88年,《中国哲学史》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3年,《传统文化是增强人民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源泉》获首届(1990—1992)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成果一等奖;1994年,《儒家思想哲理化的历史进程》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5年,《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获第九届中国图书奖;1998年,《海瑞评传》获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999年,《岭南思想史》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人文精神的承传与重建》获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获1992—2003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学术成就奖;2010年,获中山大学第二届卓越服务奖、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五十周年贡献奖;2011年,获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李锦全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史家,长期致力于学科建设,成就斐然。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武汉大学教授萧萐父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发行十多万册,为国内众多高校采用,2008年出版英文版;1986年,创建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点,为学术界及社会各界输送了大量人才;80年代中期以后,与南开大学教授方克立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七五”“八五”重点规划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促使现代新儒学研究在大陆地区蓬勃发展;90年代初期,总结并提炼了“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研究发展史上荦荦大者的方法论建构。李锦全擅长旧体诗词写作,早年治史,后来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会通文史哲,兼综儒释道,契合理情神,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守正创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沉思——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导引下从事的一系列倍受瞩目的学术研究,使得先生成为专业意义上的学人;二是“矛盾融合、承传创新”的哲学史观——将各别的、具体的、微观的学术研究上升为整体的、抽象的、宏大的哲学史观,使得先生成为学科意义上的哲学史家;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把书斋里的学问与火热的时代担当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先生成为当代意义上的建设者。
(转自:汤用彤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