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到广州鲁迅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日期:2018-11-28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到广州鲁迅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发表时间:2018-11-28 | 浏览数: | 作者:
段佳岐
2018年11月25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们来到广州鲁迅纪念馆(也即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和广东贡院明远楼进行参观学习。
一下车,支部党员就被纪念馆的外形所吸引,明黄西式的建筑似曾相识,原来中山大学的校徽设计素材来源是此幢钟楼的外形。作为中大人的党员们无形中又增长了校史知识。
接下来,讲解员带领党员们参观纪念馆。1927年,鲁迅应中山大学的邀请来到广州,担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所以曾经有两个月在这里办公、居住,后来移居到白云路白云楼。但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的旧址,此次展馆有两个主题可以参观。
首先参观的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的旧址,讲解员从孙中山救国救民的革命之路展开。1924年1月,孙中山在钟楼礼堂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大会通过新的党章,改组国民党组织,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期间,讲解员也提到孙中山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学校。一文——国立广东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孙中山题“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一武——黄埔军校。在苏联帮助下,国民党组建了以蒋介石为校长的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1925年,孙中山在广州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以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1926年,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展区以孙中山先生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结束。虽然今天我们身处在和平时代,但历史的教训是不可忘却的,要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要建设强大繁荣的国家。
然后,党员们来到鲁迅“在钟楼上”展区。鲁迅先生出生在浙江,后来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来改造国民精神。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奋斗着,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参观的展区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讲鲁迅在中山大学身负重任,教务繁忙,7次主持召开中大教务会议,并积极参与具体的教学工作,开设3门课程(文艺论、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同时,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鼓励青年从事文学创作。第二部分讲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鲁迅从钟楼移居白云路白云楼,辞去中大教务之后,鲁迅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的全过程。第三部分讲大作家的寻常生活。他的生活俭朴,他把他的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之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最后,党员们参观了贡院明远楼。当年广东贡院是全国最大的几座贡院之一,但在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毁于兵火,惟独明远楼以及现在中山图书馆东南面的一段龙虎墙幸存。一楼的大厅展览中有一个缩微版的广东贡院模型。整片建筑的中轴线上分布有头门、仪门、龙门、明远楼、至公堂、戒慎堂、聚奎堂等,两侧则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号舍。最多时,广东贡院的好舍多达1万余间。明远楼是贡院建筑群中体量最大、应该也是最重要的一座,是主考官的驻地,登楼可将整个贡院一览无余。“明远”二字,取自于《大学》“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可见,将贡院的中心建筑取名“明远”是大有深意的。
此次参观不仅使支部党员对孙中山救国救民的革命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革命文人的爱国之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