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 徐光台:重释明末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在中国

 

题目:重释明末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在中国

主讲人:徐光台 教授

主持人:张逸婧 博士

时间:2019年11月20日 下午15:00

地点:中山大学哲学系 锡昌堂708

 

主讲人简介:

徐光台,1950年出生于台湾,父母来自安徽枞阳与桐城。1974年成功大学物理系毕业,1982年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哲学硕士,1985年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教育学博士课程结业,1992年底完成一篇十七世纪 ”Nicolaus Steno and His Sources” 论文,获得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1993年2月起任教新竹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历史研究所。专攻十七世纪科学史,研究兴趣转向十七世纪中西交流史研究,特别是儒学与科学、十七世纪自然知识考据、中西科学史比较研究、气的自然哲学、熊明遇研究、利玛窦研究、王英明研究、方以智研究、徐光启研究等课题。曾任台湾《清华学报》主编。2016年2月后为台湾清华大学荣誉教授。

 

内容提要: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自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或观念。先秦至汉代或古希腊时期,中西已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与自然哲学传统。譬如,从古希腊泰利斯(Thales, c.624-c.546 BC)发现「自然」,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已发展出一套沿袭到十七世纪的自然哲学传统,并在十七世纪初传入中国,普林斯顿大学裴德生(Willard J. Peterson)教授1973年已有专文介绍。另一方面,传统中国虽未产生「自然哲学」此一语词,在《老子》「道法自然」的传统,以及与气结合下,近四十多年来学者们从多个不同侧面借用西方「自然哲学」来对照中国传统自然知识,认为有其源自阴阳五行传统的气的自然哲学,例如,朱熹(1130-1200)的自然哲学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相对于过去侧重从交流史脉络来介绍明末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在中国,笔者发现当时中西两种不同的「自然」概念与自然哲学已产生遭遇,拟通过沈清松(Vincent Shen, 1949-2018)先生的外推与对比概念,来重释明末中西两种迥然不同的「自然」与自然哲学传统的相遇。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