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月名师讲座 | 王庆节:物的可依托性,梵高的鞋与艺术真理的展开——也谈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二零一九年第二十二届哲学月

智慧之光名师讲座

 

 

 

主题:现象学在东方

日期:2019年11月

地点:中国广州 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题目:物的可依托性,梵高的鞋与艺术真理的展开——也谈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主讲人:王庆节  澳门大学教授

主持人:方向红  中山大学教授

时间:2019年11月22日(周五) 下午15:00

地点:中山大学哲学系 锡昌堂103室

 

内容提要:

海德格尔的名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展现的是哲学家关于大地和世界的概念以及作为两者之间关系的“艺术作品”(艺术物)之真理性本质的哲学思考。这一讨论,不仅显现出海德格尔关于“艺术物”的哲学思考(艺术形而上学)是其关于“物”,或者更确切地说,关于“物之为物”以及“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阶段,也集中体现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路与传统美学形上学理论,尤其是康德式美学之间的根本性区别。造成这一名篇之解释和理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海德格尔在文中使用了的大量“非传统哲学的”语汇和概念,还更在于人们对海德格尔关于“存在”发问的问题意识本身的发展以及其和康德哲学和美学的问题意识之间的批判性承继关系不甚了了。本讲座试图通过将海德格尔的“大地”与“世界”概念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思考放在康德的“显像/现象”与“物自身”的问题背景下来思考,这样,我们就不仅为解读海德格尔这一哲学名著提供出一个全新视角,也为我们理解海德格尔毕生关于“存在”问题的发问的“林中迷津”提供一个可能追寻其部分“踪迹”或“线索”的“路线图”。

 

主讲人简介:

王庆节,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美国杜兰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北京大学(1984-87),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1993-95),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1995-2002),香港中文大学(2004-2019)。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现象学哲学;东西方比较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理论。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1995)、哈佛大学(1997)、日本立教大学(200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2)、德国弗莱堡大学(2015)以及内地的一些主要大学例如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访问、研究和讲学。近期主要著作有《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2016),《海德格尔与哲学的开端》(2015),《海德格尔:翻译、理解与解释》(编著,2018)。译著有《形而上学导论》(新译本)(2015),《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2011)等。曾参与翻译《存在与时间》和参与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0卷)。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