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历史里的中大——记哲学系国情校史教育实践活动
2019年4月25日至28日,中山大学哲学系赴云南开展以“寻访历史里的中大”为主题的国情校史教育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哲学系党委副书记王莉婧老师、系团委书记李琳玮老师带领,本科生党支部8位优秀学生党员参与其中,与中大研究生支教团澄江分队进行交流,实地学习国情校史。
澄江·与支教团交流
澄江曾是中大西迁办学之地,也是现中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服务地点,澄江与中大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哲学系此行的第一站,便是支教团澄江分队所在的澄江六中。
在明亮宽敞的课室内,哲学系本科生党支部的同学为澄江六中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哲学启蒙课,课程分为学习经验分享、哲学普及两部分,既有关于中学学习方法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哲学小故事的讲述与探讨。孩子们对哲学这门学科充满了好奇,在课上积极发言与讨论,大胆自信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的碰撞中,这次启蒙课为孩子们推开了认识哲学学科的第一扇窗。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支教团在澄江六中的24个课室内都设立了“爱心图书角”。“爱心图书角”的书柜正是由中大哲学系捐赠,并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时投入使用,旨在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力量。
课程结束后,哲学系一行与支教团队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支教团队员们分享了自己在澄江地区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服务故事,包括教学、行政、公益、助学等多方面内容,详尽而生动。哲学系就哲学普及讲座、“一对一”助学项目等集体性公益活动与支教团进行商讨,以期建立起与澄江地区的长期联系,回馈与感恩这片热土。
哲学系2015级哲学班已联系资助澄江六中的李星同学三年,在此期间,15级哲学班每学年资助李星同学1200元,李星同学也曾撰写明信片向哥哥姐姐们表示感谢。只不过,双方从未有过谋面。哲学系一行在澄江的最后一站,便是前往李星同学家中家访。在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的陪同下,哲学系师生来到李星同学家中,就李星同学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等进行深入了解交流,并就李星同学在学习上提出的疑惑踊跃支招解答。在家访结束时,李星同学收到了来自15级哲学班赠送的礼物——明信片与书籍《苏菲的世界》。
澄江、昆明·国情校史教育
抗战时期,中大西迁澄江,保留下文化的火种。如今,哲学系师生一行来到澄江,追溯与缅怀那段历史。
层青阁、文庙、普福寺,斑驳的墙壁,碎旧的砖瓦,已经很难看出这些地方曾经是中大在澄江的办学旧址。层青阁,曾为理学院的办学旧址,现为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馆,收藏着见证当年历史的珍贵资料,而文庙和普福寺如今依然保留着使用功能。在澄江人民的努力下,这些老房子如今得以留存,保存下中大办学的文脉。
实地考察,亦需要结合理论学习。为此,哲学系联系并邀请了澄江县教育局原局长、澄江县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解天荣老师,为参访的师生们讲授《中山大学与澄江》的专题课程。解老师追溯自己与中大的渊源,深情讲述了中大在澄江的办学经历,以及对澄江办学故地的重视与保护的故事。中大与澄江之间绵延的珍贵友谊,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师与同学们。
在昆明,哲学系参访了西南联大旧址、陆军讲武堂与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启国情教育实践行程。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高校合并成立“西南联大”,大师云集,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火花,并孕育出无数的优秀人才。陆军讲武堂生动详实地展示了革命先烈为近代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在游览中,同学们切身体会到革命岁月的不易,也进一步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云南民族博物馆汇集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藏品涵盖民族服饰艺术、民族文字古籍、民族民间面具、民族乐器等,馆藏丰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同学们漫步其间,探寻当地民族风情,对云南地区民族文化有了深入且深刻的认识。
本次澄江、昆明社会实践活动,是宝贵且极富教育意义的。同学们尝试着走上讲台,分享学习经验,与支教团面对面交流探讨,并实地去了解关心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分享交流的同时,同学们也在体悟学习,不止停留于书卷,更是走进实地探究,感受大学、青年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脉搏。相信本次实践活动将进一步鼓励同学们深入了解校史国情,激发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以支教团成员们展现出的青春风采为榜样,为成为有志有为的新青年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