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潜德之幽光:“爝火不息——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观后

自从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以来,我们在现代教育的道路上已经行进了一百余年,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在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时代,曾经由教师手写油印、学生撮抄笔录的老讲义,对于年轻学子来说已经变得非常陌生。然而陌生并不代表无法理解,技术进步也并不能掩盖老讲义的价值。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献不仅仅承载了逝去的历史记忆,更有着学术与情感的双重意义:一则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老讲义可补学人正式著述之阙,为近代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提供一份难得的材料;二则通过这些工笔书写、反复涂抹的老讲义,当年课堂授受的亲切场景历历如在目前,足以唤起人们对学术和教育本身的温情与敬意,对于思考今天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有很大启发。

 

有鉴于此,中山大学哲学系和习之堂儒学馆共同举办的这场老讲义展,意在贯通百年来文教制度的古今之变,体会早先的“态度从容”和“纸墨余香”。作为周春健教授手创的私人博物馆,“习之堂儒学馆”兼具儒学文物-文献收藏与家庭-公共儒学普及两大功能,宗旨在于通过实物展示儒学的历史变迁,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让儒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成为一种自足自得的生活方式。

 

除了各种文献典籍、书画碑帖、钟鼎彝器之外,老讲义、老笔记、老手稿等也是习之堂儒学馆的一大馆藏特色。本次精选的一百种老讲义,时间跨度主要在晚清至建国后的近百年间。这一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至关重要,不断上演着中与西的冲突和新与旧的裂变,传统学术体系的瓦解和现代学科制度的确立,都在这一时期发生。面对内忧外侮与山河破碎,既有保守派学人试图从政教传统中汲取资源,也有激进派学人积极推动着文化转型与学术重建。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和教育新一代的知识阶层。

 

于是,作为教育事业之直接载体的老讲义,便成了百年来文教兴替与学术递变的首要见证。在本次展览中,我们既能看到科举时代以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圈阅评点为方法的传统讲义,也能看到新式学校里涵盖中西学术、遍涉文理医工的现代讲义。时值“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通过老讲义来重返历史现场,审视教育场域的转换和教育理念的嬗变,对于反思百年来文教制度的得失而言,诚可谓意义深远。

 

正是这一代学人对文化走向和国族命运的责任与担当,为今天的我们树立了值得效法的典范。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作为主办方表明,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文化传播活动,更是一场教育教学活动。原本作为教学工具的老讲义,藉由这场展览重新焕发了教育功能。无论是大师钜子还是普通知识分子,这些讲义的主人们的家国情怀是别无二致的。无论是战乱年代的颠沛流离还是建国初期的筚路蓝缕,前贤们为了保存读书种子所付出的努力,为了国家的自立自强所作出的奉献,对当下而言有着极大的感召力度,足以扬天地之正气,发潜德之幽光。尽管老讲义的内容或许已跟不上知识迭代的脚步,但其中蕴藉的精神价值却是坚韧而高贵的,历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高等教育的内容来说,既有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职业教育”,更有学以成人、尽材成德的道德培育。本次展览正是试图通过这些意义独特的实物,将前辈学人的刚毅厚重、自强不息、笃实严谨的品德,直观地呈现给广大师生,以陶冶其道德情操,提升其心灵境界,敦励其进德修业的热情。透过泛黄的纸张和工整的字迹,前贤们仿佛从未远去,又一次执起教鞭,对生于和平年代、长于数字化浪潮的青年学子施以循循善诱。“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不管技术手段如何日新月异,老讲义始终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启迪后进、昭示来学;随着这类展览活动的不断开展,老讲义也将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被一次次地观摩、玩味和传诵。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