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第十三讲:马天俊老师谈哲学上的抽象、类比和隐喻

      2019年5月30日上午,中山大学哲学系2018级研究生“哲学前沿”课程第十三讲“哲学上的抽象、类比和隐喻”在锡昌堂103讲学厅开讲,由我系副主任刘伟老师主持,马天俊老师主讲。

 

▲讲座现场

 

▲马天俊老师

 

本次讲座从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对神学问题的议论、柏拉图笔下老年巴门尼德与少年苏格拉底的对话、康德《逻辑学讲义》对“抽象”的描述等文本入手,展示抽象活动中主体的选择多样性和创造性,由此提示并强调“逻各斯”(Logos)本有的宽广内涵。宽广的Logos可称为“胖逻各斯”,以别于派生的、较窄较专的演绎性“逻辑”(logic)。“胖逻各斯”作为哲学技艺包括抽象(abstraction)、类比(analogy)和隐喻(metaphor)。

 

抽象是对“具体”(concrete)进行切分和选取。抽象不必然以本质为依据或鹄的。选取本身和选取结果的广泛运用内蕴着人们活动、思维、言说的自由和创造,这种自由和创造虽不是绝对的,但也相当充分。

 

类比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类比可分为平凡的类比和非凡的类比。平凡类比中的两端通常均可直观把玩,因而少有哲学意味。哲学上重要的是非凡的类比。非凡的类比中,被阐释的一端不能直观把玩,而只能言说,即由另一端可直观把玩的内容来充实。人们选择什么进行这种充实,选择其中哪些内容进行这种充实,并无一定之规,许多哲学上重要的洞见、纷争、个性和创造,盖出于此。马老师拈出笛卡尔《哲学原理》和王阳明《传习录》中用树做的类比,进行了展开的讨论,其间也讨论了与“看见”相关的范畴直观问题,以及《孟子》中“性犹杞柳”、“性犹湍水”上的争执和昆德拉所说的上帝之肠的神学尴尬。

 

与哲学议题相关,隐喻可视为压缩了的非凡类比。隐喻意味着类比中直观的一端干脆替代了虚悬的另一端,类比命题压缩为名称,即特殊的哲学概念或术语。马老师以笛卡尔《谈谈方法》所说的“基础”概念和《论语》中的君子务“本”为例,做了展开讨论,同时涉及了道、相、心、精神等哲学概念的隐喻性。

 

马老师总结性地谈到,讨论“胖逻各斯”,讨论哲学上的抽象、类比和隐喻,是对哲学工艺的一种描述,也是对哲学的一种反思和批评。哲学上,如果人们真能拥有作为官能而非作为隐喻的“心灵之眼”或“上帝之眼”,那么上述哲学工艺就都不需要,哲学事业也早就告竣,或者说早就消失了。

 

最后,刘伟老师就相关要点做了评论,马老师与在场师生就讲座内容做了交流。本次课程在全场师生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