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教授之禾田哲学讲座“现象学的核心概念”第一讲简讯
2019年6月24日下午,尽管室外大雨滂沱,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103室仍座无虚席,挤满前来听讲座的师生。演讲者为国际著名现象学家、“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波士顿学院哲学系主任、“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前主席、北京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执行主席德莫特·莫兰(Dermot Moran)。受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延请,莫兰教授将作为“中大禾田哲学讲座”教授于6月24日至7月4日,在中山大学进行主题为“现象学的核心概念”系列讲座。当天下午的讲座,正是该系列讲座的首讲:现象学径路之导引:意向性。
▲张伟主任向Prof. Moran颁中大禾田讲座讲授聘书
▲张伟教授致欢迎辞
▲方向红教授主持仪式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首先举行了简短的“中大禾田哲学讲座教授”的聘任仪式。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陈险峰出席仪式。张伟教授代表哲学系致欢迎辞。张伟教授在致辞中简要地为大家介绍了禾田哲学讲座和莫兰教授,并对莫兰教授在推动现象学的国际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深表敬意。张伟教授还谈到现象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仪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紧接着仪式之后,本次禾田哲学讲座的第一讲正式开讲。莫兰教授从“什么是现象学”这一问题开始,指出现象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发现“意识”,而对意识的“发现”是现代哲学非常重要的工作。意识的本质是意向性。至此,莫兰教授引出这次讲座的核心主题:意向性。
▲莫兰教授
说到意向性,就不能不提及布伦塔诺。布伦塔诺认为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标识特征,由此他将这个概念重新引入现代哲学的讨论语境。莫兰教授分别从词义的角度以及跟随布伦塔诺从概念史的维度简单地解释什么是意向性。他指出,布伦塔诺对意向性概念的重新引入复兴了意向性的讨论,也引发了一些疑难。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都从布伦塔诺那里接过对意向性的讨论。在分析哲学方面,通过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对布伦塔诺的评论引入了对意向性的关注。而在现象学传统中,意向性更是构成中心议题。
随后,莫兰教授详细梳理和展现意向性在经典现象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那里的发展脉络。胡塞尔虽然称赞布伦塔诺对意向性的引入,但他对布伦塔诺关于意向性的理解提出严厉的批评。胡塞尔大大拓展了意向性的维度,使之不局限于心理行为与“内在”对象的关系,而是涵盖整个意识生活。莫兰指出,胡塞尔发展了两种意向性:对象意向性和视域意向性,而后者其实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接着,莫兰教授讨论海德格尔关于意向性的看法。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有较多批评,认为意向性并不能把握此在的本质结构,从而提出用新的方式来将人类生存(此在)描述为“操心”、先行于自身、以及超越性,而整个意向关联需要通过此在的在世结构进行重新思考。在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等人看来,海德格尔是对胡塞尔的表征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拒斥。但莫兰教授认为,在海德格尔的“操心”、“超越性”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之间,仍具延续性,因为胡塞尔现象学实际上已经探索了一种非认知的、实践的、指向他人的维度。这点通过梅洛-庞蒂从胡塞尔著作中汲取资源来解释具身意向性、身体动觉性可以更加看得更加清晰。
现象学对意向性的洞见在当代依然发挥着贡献。在讲座的结尾,莫兰教授介绍了艾瑞斯·马里翁·杨(Iris Marion Young)借助梅洛-庞蒂和胡塞尔的理论资源,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意向性和性别关系进行思考而提出女性的“受抑制的意向性”。
讲座结束后,方向红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的评论。他认为莫兰教授的讲座非常精彩,其中有两点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区分胡塞尔讨论的两种意向性,许多人错过视域意向性这个维度;另一是赞同梅洛-庞蒂的这样一个洞见:胡塞尔的意向性已经具有生存主义的维度。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莫兰教授继续就师生们提出的自我的意向性、胡塞尔思想发展的推动因素、现象学与分析哲学对意向性讨论的区别、现象学中关于性别与意向性的理论资源、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讨论环节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江璐副教授进行口译。
本次讲座之后,莫兰教授将在接下来的近十天时间内继续在中山大学围绕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展开系列讲座的另外五讲,讲题分别是:“意识的复杂本质:感知,想象与记忆”、“具身性与能动性”、“同感和对他人的觉知”、“交互主体性与文化的生成”、“生活世界和文化间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