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习班学员报告与学人论学
7月20日,中山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2019年“经典与解释”暑期讲习班在西樵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举行了学员论文报告会,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以“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与视野”为主题的“学人论学”座谈会。
▲学员论文报告会现场(向左滑动查看下一张照片)
学员论文报告分四个小组同时进行,中山大学李长春老师、李巍老师和北京大学孟庆楠老师、赖区平老师分别担任小组总评人。报告分三个环节:学员报告、其他学员评议和老师总评。此次学员报告涵摄了先秦儒学、老庄哲学、经学、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各种有趣论题。报告会中,四位老师不仅对学员们所涉的学术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在写作规范与方法上也有所教导,如论文摘要的写作要领、优秀论文的评价要素与哲学写作的现代规范等。
“学人论学”座谈会则以“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与视野”为主题展开。赖区平老师担任主持,李长春老师、孟庆楠老师、李巍老师先作引言,学员们随后提问发言,讨论热烈而生动。
引言部分,李长春老师指出,不应该对“哲学”做本质主义的理解,中国哲学研究应该甩开“合法性”问题,面向呈现于不同时代之中的根本性问题。孟庆楠老师从中国哲学研究的目标谈起,强调中国哲学研究“通古今之变”的意义追求。李巍老师指出中国哲学研究应该以求真为根本诉求,以建立“专业性”为基本目标,在方法论层次上寻求中国哲学的“哲学身份”。
▲“学人论学”座谈会现场
引言之后,学员就引言内容与座谈主题同老师展开讨论,讨论中涉及“中西比较哲学研究在什么意义上是有价值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应具有何种独特性”、“中国哲学研究有何现代意义与世界意义”、“中国哲学专业化后如何面向大众”、“作为现代学术的中国哲学如何关怀生活”等各种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
讨论中,李长春老师以哲学的发源问题为例,将“好德”作为中国哲学的源动力,和西方哲学“爱智”的源动力相比较,以此说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应以更好认识自己与更好认识他者为指归。孟庆楠老师则以清明假期设立的礼学意义为例,说明中国哲学传统与现代生活问题之间的连续性与贯通性,指出古人对于生活世界的哲学思考,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的重要借鉴。李巍老师以科技黑箱作比,指出专业化应该包括知识化与产品化两个层次,中国哲学专业化后应当能够以产品化的方式直接面向大众。
最后,赖区平老师依据陈少明老师提出的“清晰性、深刻性、系统性”三方面为哲学的根本性特征这一观点,指出中国哲学研究在方法、问题、视野三方面均应有所关注,只是不同学者的重视程度不同,以此对中国哲学研究作出多样化的推进。此次座谈加深了学员们对于中国哲学研究诸多基本问题的理解,而这诸多问题的认识与进一步解决,仍有待学子们在今后更长久的切磋琢磨中共同推进。
(供图:“经典与解释”众学员;供稿:刘易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