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璐

1. 2006年8月—2013年2月为德国雷根斯堡哲学系研究助理(Wissenschaftliche Hilfsarbeiterin/Research Assistant)。
2. 2008年起为德国雷根斯堡跨学科研究平台“Forum Mittelalter”的成员。
3. 2009年为德国DAAD项目“维特根斯坦与中世纪哲学”成员,2009年六月在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维特根斯坦档案馆学术交流,并在卑尔根大学哲学系作题为:“Wittgenstein and Occam on the Logical Form of Language”的学术报告。
4. 2013年起为德国Bernhard Welte研究协会成员。
研究方向: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历史中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世纪哲学(William of Occam, Bonaventure, Duns Scotus等),古代哲学与逻辑的互动,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主要为黑格尔)。
发表论著
学术专著:
1. Lu JIANG, Ockhams Theorie der Modalitäten: Metaphysische, natürliche und historische Notwendigkeit, Berlin: Logos, March 2016,860页 中文译名:《奥卡姆的模态理论:形而上、自然和历史必然性》,本人为唯一作者。
2. Lu JIANG, Das Schematismuskapitel in Kants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München: AVM Verlag,2013, ISBN: 9783869244273,中文译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图示论》。共211页,大约6万德文单词,本人为唯一作者。
论文:
1. 江璐,“利玛窦《天主实义》中‘人性善’一说的经院学背景”,载《现代哲学》2016年7月号,ISSN: 1000-7660,第81-87页,10201字,本人为唯一作者。
2. Lu JIANG, “Interpersonal Connectedness and Transcendence of Pers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ranscending Boundaries. Practical Philosophy from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Walter Schweidler, St. Augustin: 2015, ISBN: 9783896656803, pp. 123-144. 共9437英文单词,本人为唯一作者。
3. Christian Erbacher, Lu JIANG, Wittgenstein and Occam. A Philosophical Conversation, in Philosophy Now, 111 (Dec.2015/Jan.2016), ISSN: 0961-5970, pp. 30-33. 3328英文单词,本人为共同第一作者,撰写大约1660英文单词。
4. 江璐:“奥卡姆的模态三段论——其对亚里士多德模态逻辑的发展与转化”,载《世界哲学》2015年第6期,ISSN:1671-4318,第112-129页,本人为唯一作者(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3期摘录:第149-150页)。
5. 江璐:“康德的自由意志概念的两个方面:实践理性和自由抉择”,载《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3期,ISSN:1001-6198,第5-12页,14000字左右,本人为唯一作者(被《人大书报资料复印·外国哲学》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
6. 江璐:“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逻辑原则还是形而上原则?”,载《世界哲学》2014年第4期,ISSN:1671-4318,第124-132页,本人为唯一作者。
7. 江璐,“Methodische Überlegung zur Untersuchung der Modaltheorie Ockhams,”载《中西哲学论衡》第三辑,余治平、周明俊主编,中西书局,2014年,大约4100个德语单词。
8. Lu JIANG, “Übersetzung als kreativer Prozess,” in Michael Neecke, Lu Jiang (ed.) Unübersetzbar? Zur Kritik der literarischen Übersetzung, Hamburg: Verlag Dr. Kovac, 2013, pp. 85-124. 大约1万德语单词,本人为唯一作者。
9. Michael Neecke, Lu JIANG, „Einleitung,“ in: Michael Neecke, Lu Jiang (ed.) Unübersetzbar? Zur Kritik der literarischen Übersetzung, Hamburg: Verlag Dr. Kovac, 2013, pp. 9-33,与Michael Neecke共同撰写。
编著:
1. Lu JIANG, Michael Neecke: Historisches Verstehen als Vision und Reminiszenz, Berlin: Parodos, 2015, ISBN: 9783938880692。共142页,与Michael Neecke共同编辑。
2. Neecke, Michael / Jiang, Lu: Unübersetzbar? Kritik der literarischen Übersetzung.
3. 作为Schönberger领导的编辑团队一员:Schönberger, Rolf / Quero-Sánchez, Andrés / Berges, Birgitte / Jiang, Lu: Repertorium edierter Texte des Mittelalters aus dem Bereich der Philosophie und angrenzender Gebiete. Berlin: Akademie Verlag, 2011。
书评:
1. Lu JIANG, “Rezension. Katerina Deligiorgi, The Scope of Autonomy: Kant and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in Lu Jiang, Michael Neecke (ed.): Historisches Verstehen als Vision und
译文:
1. Tim Murphy,Ralph Weber, “Konfuzianischer Sokrates_oder sokratischer Konfuzius” in Historisches Verstehen als Vision und Reminiszenz, edited by Lu Jiang, Michael Neecke, Berlin: Parodos, 2015, pp. 55-81, translated by Lu Jiang(英译德)。
2. 威廉·艾斯勒:《康德通往定言命令之路》,江璐译,载《实践哲学评论》第二辑,徐长福主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1-116页,中山大学(德译中)。
3. 托马斯·罗宾森:《民主和后期柏拉图》,江璐译,载《实践哲学评论》第二辑,徐长福主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09-220页,中山大学(英译中)。
其他:
Enrique Alarcón (ed.): Thomistica. A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Thomistic Bibliography (2006)(参与撰写了数篇关于阿奎那研究论文的内容概要)。
承担项目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人格、自由与尊严:“Persona”概念在中世纪的发展,16YJC720009, 江璐(主持人、唯一参加人员)2016年7月12日(计划完成时间2018年12月31日)。
2. 教育部留学归国项目,中世纪唯名论在哲学探讨中对逻辑的使用,11300-41050002,江璐(主持人、唯一参加人员),2015年6月30日(计划完成时间:2016年12月31日)。
3. 中山大学青年培育项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逻辑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11300-31610123,江璐(主持人、唯一参加人员),2014年11月24日(计划完成时间:2017年11月)。
4. 中山大学全英专业骨干课程群重点项目,中山大学中西哲学(宗教)全英专业骨干课程群建设项目,11300-31911104,2016年9月1日(计划完成时间2018年9月),朱刚、曹坚、唐浩、郑淑红、江璐、潘大为、梅谦立(主持人:朱刚),本人承担“西方哲学史”全英教程建设这一部分。
5.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理想,2016年9月6日(申请日期,计划完成时间:2020年12月31日),徐长福,江璐,吴育林等人(主持人:徐长福),本人为子课题负责人。
承担课程
1)西方哲学史(本科生必修课)2014年春季学期,2015年春季学期,2016年春季学期
学术交流
1. 2013年3月参加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会议,承担翻译工作,同时也以“康德的意志概念”为题做报告。
2. 2013年12月在Michael Gabel和Kelly教授参加现象学舍勒工作坊时做翻译工作。
3. 2014年4月在浙江大学参加全国古希腊罗马大会,并以“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为题做学术报告,且从同年起为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协会的联络员。
4. 2014年起承担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与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间学术合作的协调工作。
5. 2014年在德国Wilhelm Essler教授和加拿大Thomas Robinson教授来访时做翻译工作。
6. 2014年与2016年为欧洲科学史协会成员,且2014年与2016年分别在欧洲科学史大会上做学术报告(2016年因为时间安排原因为远程报告),2014年报告题目“Transformation of a Logic Textbook-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Coimbra 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Organon’”。
7. 2014年8月与朱一文一同组织会议“从跨文化哲学角度重审知识的教学与传播”,并同时做学术报告。
8. 2014年11月参加湘潭大学举办的全国逻辑大学,以“奥卡姆的模态三段论”为题做学术报告。
9. 2014年12月参加中山大学主办的人是什么?——现象学与文化哲学的视角”哲学工作坊,并以“维尔特的人格观:作为人格(Person)的人(Mensch)”为题做报告。
10. 2015年3月协助邀请德国艾希斯泰德大学Walter Schweidler到中大大学哲学系做题为“Person and Truth”的报告以及讨论会。
11. 2015年4月参加“现象学与东亚思想工作坊”,做翻译工作。
12. 2015年在肯特大学Sean Sayers教授来访时做翻译工作
13. 2015年4月组织“诠释与对话”工作坊,并以“奥卡姆的对话形式著作”为题做报告。
14. 2015年7月31日到9月15日在比利时卢汶大学中世纪研究中心访学。
15. 2015年11月在南开大学参加德国观念论与形而上学的会议,并做题为“康德哲学中人格的形而上维度”的报告。
16. 2015年11月在深圳参加同济欧洲哲学研究中心的会议,并做学术报告。
17. 2016年起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心性现象学和西学东渐研究平台成员。
18. 2016年8月随同梅谦立、朱一文、潘大为一起参加欧洲汉学大学,并以“The Epistemological Function of Aristotelian Logic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Clavius’s Elementorum Libri XV”为题做报告。
19. 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参加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并以“真理与本原——对《形而上学》第二卷中的“aletheia”之探讨”为题做学术报告。
20. 2016年9月参加中山大学主办的两岸“中国逻辑史”学术研讨会会议,并以“明末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译介:以《名理探》为例”做学术报告。
21. 2016年9月在山东大学参加“康德宗教哲学:新研究与批判省思”研讨会,并以“康德哲学中‘希望’概念”为题做报告。
22. 2016年9月在布拉格欧洲科学史大会上做远程报告,题目为“Establishing logic as a subjec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 Ferdinand Verbiest’s ambitious plan。”
23. 2016年起参与《希腊哲学概念史辞典》编写工作,承担词条: axiōma (axiom) , horismos, horos (boundary; definition) ,syllogismos,akra, akron. (extremity),apagōgē (reduction to absurdity), diairesis (distinction) , enantia (opposites) 和epagoge (induction) 。
24. 2016年9月邀请德国海德堡大学蒋运鹏助理教授到中山大学做题为“我们眼中的客观世界”的讲座并举办哲学史与分析哲学之互动的讨论会。
25. 2016年9月在心性现象学讲座两场上协助做翻译工作。
26. 2016年10月参加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阿姆斯特丹大学合办的人学学科史会议且作题为“The Historiography of Philosophy as Science in the Coimbra-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Logic and in Its Chinese Translation”的报告。
27. 2016年10月参加台湾古典、中世纪暨文艺复兴协会的会议,并做题为的“Friendship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Life and Death: A Study of Aelred of Rievaulx’s De Anima and De Spirituali Amicitia”的报告。
28. 2016年加入倪梁康教授组织的耿宁自传翻译团队,负责的那一部分正在最后完成阶段。
29. 2016年年底完成Copleston的“A History of Philosophy”第二卷的翻译工作,将在后浪出版社。
30. 2016年参加中山大学哲学系西学东渐研究中心主办的西方灵魂论国际会议,就“里沃的艾尔累德的《论灵魂》”为题做报告。
31. 2016年12月组织学术沙龙“哲学史视角中的人类未来——康德、奥古斯丁、库萨、亚里士多德眼中的和平。”特邀嘉宾:山东大学傅永军教授,田洁副教授。